孩子在学校里有些什么状况,出面与老师沟通的大多是母亲;假期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接送陪同的也大多是母亲……对不少孩子来说,他们都面临着成长过程中父亲因忙碌或者别的原因而缺席的情况。很多家庭中,母亲肩负了养育、教育的大部分责任,但这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培养、性格形成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父亲,该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A
孩子在校被孤立,“累”得只想转学
高二分班后,本该是充满挑战的新开始,但鲁宾(化名)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学业压力与日俱增,让他逐渐有些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性格内向的他不擅长快速融入新环境,所以在新班级里有诸多不适应。
课堂上,常有同学讲空话打断老师上课,这对认真听课的鲁宾来说难以忍受,他去与那些爱讲空话的同学沟通,希望他们能遵守课堂纪律,但换来的是冷漠或是不以为然的回应。他向老师反映情况,老师也只能重复“已经说过多次,希望大家自觉”的话语。
也因为几次“刚正不阿”地指出几位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鲁宾还被这些同学整,有人在课间把他往经过的女生身上推,还有人在他上厕所时故意顶着门不让他出来,这让鲁宾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和孤立。
晚上回到家里,鲁宾的脑海中总是回放着白天的种种不愉快,焦虑与抑郁的情绪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让他难以入眠。他渴望改变现状,却又找不到出路。与母亲倾诉,得到的回答总是“别管他们,专心学习就好”,这样的建议并不能真正解决鲁宾心中的困扰。
在高二时,鲁宾就逐渐出现了赖学的情况,好几次因为失眠早上起不来,不愿意去学校。到了即将步入高三的那个暑假,鲁宾说自己不想再去学校了,希望母亲帮自己转学。家人轮番劝说,都没能将其说服,只好送他去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发现,鲁宾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相对缺失。由于工作繁忙,父亲很少有时间参与鲁宾的学习和生活,更别提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母亲承担了大部分教育责任,但面对鲁宾在青春期里复杂的情绪起伏和人际交往的困惑,母亲也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缺乏父亲的引导,鲁宾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容易陷入情绪化的泥潭,难以理性分析并找到解决之道。
心理咨询师:
忙碌的父亲如何做个好父亲?
“在孩子教育与养育过程中,父母分工明确且互补,母亲一般侧重情感滋养与创造力培养,父亲则强调理性引导与力量传递。只有这样‘刚柔并济’,才能给孩子创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资深心理咨询师钱国正表示,对鲁宾而言,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亲的指引,所以他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选择以转学来逃离当前的困境,这个时候就需要父亲站出来给孩子理性分析,逃避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即便换了新的环境,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
由于主要照料者是母亲,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情绪化、性格懦弱等情况,这就需要父亲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坚实的后盾,更多地承担起规则制订者与榜样示范者的角色,比如通过一起参与体育活动、探索自然等,教导孩子勇敢、坚韧和树立责任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传递理性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对鲁宾的父亲来说,忙碌是他无法长时间陪伴孩子的硬伤,但在心理咨询师眼里,忙碌的父亲也可以是好父亲。
“像有一位父亲在国外,与女儿分隔两地,父女俩常年通过视频和邮件交流的方式,来保持联系,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陪伴,能够从中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还有一位父亲是长途司机,一次出门有可能一两个月回不了家,但在孩子寒暑假的时候,父亲会带着孩子上路,孩子可以感受到父亲翻山越岭的辛苦,锻炼独立的能力,也可以看到路上多彩的风景。”钱国正表示,父亲影响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心里有孩子,通过不同形式的陪伴,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B
孩子怯懦不自信,被人打了都不敢说痛
5岁的小智(化名)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但他却比同龄的孩子要安静和怯懦,在与同龄人相处中一直表现得“很怂”。
小智的父亲在本地做外贸,常年在外奔波,没日没夜地接单、跑工厂,努力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但这种努力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与孩子共度的宝贵时光,每次回家也都是来去匆匆。母亲苑丽(化名)在二宝出生后不再工作,与孩子奶奶一起全身心地照顾两个孩子。
由于承担着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苑丽身心俱疲,她虽然努力想要给孩子们足够的关爱,但面对丈夫的缺席和家事的琐碎,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为此,夫妻俩争吵不断,让家里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压抑。小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变得很懂得看别人的脸色,无法拥有开朗自信的性格。
在幼儿园里,小智总是那个在角落独自玩耍的孩子,他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也不擅长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每当发生争执或冲突时,他总是选择退缩,即便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他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小朋友们因此更加疏远他,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帮助他。
一次偶然的机会,苑丽在家长会上被老师单独留下谈话,老师描述了小智在幼儿园的表现,希望家长能够多关注孩子的身心状况。苑丽这才意识到,原来孩子在学校里被打了也说不痛,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愿意告状,他一方面是不想让母亲伤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勇气,这不禁让苑丽感到一阵心酸和自责。
夫妻俩经过沟通,小智的父亲决定放下一部分工作,多抽时间陪伴孩子。但即便由父亲照顾的时间变多了,小智还是凡事只想找母亲。有一次,苑丽翻看家里的监控才发现,丈夫与儿子独处时,只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放任小智在一旁玩玩具。
当晚回到家里,夫妻俩又是一场大吵,苑丽希望丈夫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而不是“人在心不在”,但不太有看娃经验的丈夫并不懂得怎么陪伴孩子,更别提一起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
要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大部分孩子在小的时候,对母亲的依恋程度更深,这是正常的,但孩子在长大过程中需要独立地去做决策,所以父亲要帮助孩子摆脱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任务。”钱国正表示,一般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过程中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协作、尝试冒险,逐渐独立走向社会。
但在一些家庭中,父亲如果无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这样的陪伴就没有意义。钱国正表示,很多家庭里父亲也在帮忙带娃,但因为只是表面上的陪伴,无法做到切实地分担养育和教育的责任,陪伴无效的同时,反而可能影响另一半,让另一半更来气。
对小智而言,由于从小父亲缺席,他对父亲其实有些陌生,加上弟弟的出生分去了母亲原本给自己的更多关爱,所以他更没有安全感,做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性格十分怯懦,哪怕被欺负了也只想息事宁人。
钱国正表示,高质量的陪伴有很多种方式,其中包括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父亲全身心参与。比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爸爸放下手头的事儿,专注地看着孩子玩,或参与其中,帮助孩子一起完成任务,这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高质量陪伴还包括参与孩子的重要时间节点,比如,孩子在学校有演出或者需要开家长会,父亲也要参与其中,这种陪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加安全感。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记者 干政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