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中国当代作家里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年少成名,曾任多家媒体主编,出道作《皮囊》创下500万的销量,之后的作品也广受好评。8月24日下午,他来到绍兴叶家堰的先锋鉴湖书店进行新书《草民》分享。活动前,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草的沉淀:
《草民》是对《野草》的致敬
面对“台风”需要向下“扎”
在先锋书店初见蔡崇达,记者学着《草民》首篇故事里的主人公问候道:“您今天感觉好吗?”他哈哈笑起来:“很好,你呢?”随后,他在书店的一座鲁迅半身雕像前,用3支笔“拜了拜”,开始在先生的“注视”下,给一批批书籍签上名。
这是蔡崇达第二次来绍兴,从8年前来作简单的交流到如今的分享会,他对绍兴总有着特殊情感。“首先是抱着好奇和惶恐,思考为什么绍兴孕育了鲁迅这么了不起的作家,同样作为写作者的我们应该做什么。这点上,我非常严肃和尊重。同时这里也是亲切和值得期待的,能够滋养写作者,更加激发起我觉得该承担的责任,本来很多命题在犹豫是否要尝试,而在这片土地上能鼓励我去书写更深刻的内容。”蔡崇达告诉记者。
蔡崇达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草民》是对先生《野草》的致敬——鲁迅关心着构成这个社会和国家、每一个不被看见的和不被理解的人,正如自己的写作都是以小人物为主人公,是他们跟时代、社会、命运如何相处的故事。而中国的每个写作者,底部肯定有一块名为鲁迅的基石,先生的精神也将由一代代传承下去。
《草民》是“故乡三部曲”的完结篇。多年前,蔡崇达写下《皮囊》时,他在应激状态,是回到故乡进行求救,走进自我内心深处的跋涉;而《命运》则是通过一个人物来呈现人和人、人和命运如何相处,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到了《草民》,他尽可能写出父亲们、母亲们、生生不息的人们,是对大家(精神)故乡的回望。
在蔡崇达眼中,整个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当时代“台风”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像刚从各个小山坡里移植到城市里种下没几天的植物,还没有办法长出新的根系、抓住土地,那怎么办?“我们生活在海边,大家都知道台风来了,就赶紧加固根部。所以《草民》这本书是希望提醒大家深扎根部,要回到曾经托举过自己灵魂的地方,构成灵魂支点、安放过灵魂的那些‘故乡’,台风越大的时候,大家越需要扎根,才不会被吹断吹跑。”蔡崇达深沉地说。
草的坚韧:
如同命运般未知无常的海
让人们学会向上“拼”
蔡崇达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石镇,这个闽南海边小镇是他书中重要的灵魂栖息地,更培养了他“海”一般的性格。
采访当天,他望着书店窗外一大片鉴湖,告诉记者:绍兴的山水是环绕包裹的,以保护滋养的方式,能让人的一生在这安放,很多文人墨客隐居于此,天然觉得舒适、抚慰人心。他家乡的海则粗犷有力,给人巨大的压迫感和未知感,直面很多的危险与生死的考验,海边的人们不得不追问自己本质命题:你到底是谁?你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
这正是蔡崇达本人的生活经历。闽南语有“不惜力”和“爱拼才会赢”,在时代的巨浪当中,要站稳脚跟,必须具备巨大的毅力和持续不断的生命能量。这也是“草”的精神,就像这次分享会的主题“如野草般坚韧的生命力”。
在蔡崇达十六七岁时,父亲突然偏瘫,家庭陷入巨大的漩涡。蔡崇达急需用一场“成功”来拯救他与家人。于是大学毕业后,他踏上北漂的道路,拼命努力。幸好,写作是他最擅长的事,同时赶上了纸媒的辉煌时期,毕业4个月后就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奖项,29岁就当了《中国新闻周刊》的执行主编,他的早熟既源于天赋与勤奋,似乎也源自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家庭责任。
回忆那一路,他意识到媒体与文学上的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大家在报道相对简单的事件时,他用文学思维关心背后的社会与时代,就有了某种厚重感和空间感;而在面对文学写作时,他又借用媒体的方式,把自己当成采访对象,走进自我灵魂深处进行挖掘,避免被凶猛的情绪吞没。
而这些年,他将家乡的房子改建成公共图书馆,去做服装创业,做客董宇辉的直播间,与年轻人沟通时,对时下流行的“ChatGPT”和“MBTI”也颇有了解。
蔡崇达总是用尽全力将每件事都做到极致,写完《草民》后他病了近4个月。“我真的尽力了。短时间内没法写得更好了,我很珍惜我的读者,不愿意呈现不够真诚细腻的东西。于是直接明确这是故乡系列的收官之作。”蔡崇达坦言,就像最初版本的《草民》已写到7万多字,他觉得不好,防止后悔就把它永久删除了,逼了自己一把。
这也如他书中的那些人物:身患重病却依旧积极乐观、一直为家庭付出的中年男人黑昌;想为痴呆儿子延续后代而与命运抗争的母亲秋姨;为子孙奔走去菩萨那里讨说法的高龄老太们。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有流不尽的泪水。但他们从未放弃,如野草般坚韧。
蔡崇达颇为欣慰地透露道,秋姨是有原型的,她希望能有个健康的孙子,于是让“被神开过光”的自己给孩子开光,最终如愿以偿。有些人觉得这不可思议,但其实真实的结局比书中还震撼,她的孙子最后拿了年级第一名。他想告诉大家,“众生”依然有机会赢过原来的命运,坚持能够带来奇迹。
草的情结:
人们互相关心、联结
获得支持的力量不断向内“守”
在分享会上,蔡崇达讲述了许多自己与亲友们的日常故事。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生命如同野草的根部一般相互联结,无论在困难还是美好的时刻,都是彼此分享和参与的。
蔡崇达现场回忆起读书时,母亲带偏瘫的父亲去外地医院准备手术,而他当时要期末考,邻居轮流到他家做饭,晚上陪伴他睡觉。“长大后,他们关心我的健康、婚姻、日常生活,总会以维护我自尊的方式提供无限的支持。”蔡崇达很感动。
直到如今,蔡崇达仍愿意在半夜接起乡亲的电话,倾听他们日常的困难。在日积月累的互相关怀中,情谊也如野草般疯长。人们寻求彼此的联系与情缘,化为了内部的守护。
而倾听众多烦恼的蔡崇达也开始意识到,世上被生命和时代的狂风暴雨反复摇晃冲击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所以他写出《草民》是想告诉大家“你并不孤独,我们都是在一起的”。读者也纷纷留言说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
蔡崇达不断拉近着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他告诉记者,绍兴之前有个热情的书迷,竟然辗转打听到他的住址,从绍兴开车到了他上海的家中拜访,还记得她的模样“扎小辫子,可可爱爱”。他看自己的读者购书单时,发现浙江是遥遥领先的购书第一名,于是现场向读者们表示真切的感谢。
人们长大后都会先逃离自己的家乡,厌倦自己的父母,因为过去那套人生方法论,已在时下的快速发展中被摧毁,而人们之后又需要重新找寻。“我一直在强调为什么我的书会畅销,因为大家开始意识到需要回归内心的精神秩序。我们这一代将是注定‘失去’故乡的一代,也是注定重新‘发明’故乡的一代。”蔡崇达给出了答案。
而回到家乡的蔡崇达,在街头排队买美味的蚝烙,穿上短裤拖鞋迎着咸湿的海风漫步,在沙滩上看无数次的落日……因为有从小到大层层叠叠的记忆堆叠,这些场景格外美好,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放。
他的家乡有老祖宗寄托精神秩序的众多场地,融合在日常里。就像到东石镇的寺庙,大家会很惊讶地发现,经常有人在寺庙里打牌、打麻将,如果输了还会跑去妈祖像前说“你今天太过分了,保佑他不保佑我”。传统中国文化里的神明其实是支撑包容、陪伴爱护的力量。
“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找到灵魂的依赖,对世界的共鸣,获得幸福的事。或许哪一天台风过了,雨过天晴,大家就可以迅速、茁壮地发芽成长。”最后,蔡崇达温柔地祝福道。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文其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