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地方,有的地方十分令人神往。江南水乡里的桥不仅架在了缓缓流淌的河流上,更架在了历史的画卷中,它们将看过的风景和故事显现在斑驳的石板上,向如今的人娓娓道来。渡东桥的故就像一首慷慨激昂的歌,几百年来为一代名将余煌,孤独地唱着。
余煌,字武贞,号公逊,绍兴府会稽县人,明朝天启五年状元。余煌从小就十分好学,他常常废寝忘食地待在书房里看书,还将所有看过的书都杭上密密麻麻的注释。在书里,他看到了圣人为人应该耿直不阿、忠贞爱国的告诫……在明朝天启五年的时候,他中了状元,开始在朝廷里做官。
当时自然灾害频发,连岁饥旱,余煌大声疾呼要求朝廷全部减免灾区的赋税。崇祯十一年,余煌回家乡看望父母,见三江闸年久失修,立即倡议修复。此后他又发现天乐乡田地邻近曹娥江,经常受到潮水的影响,影响农民的生计,他又自告奋勇出资出力在猫山的山麓边建起水闸,横截江流,启闭有法,使荒凉的滩涂变成了膏腴的良田。当地老百姓非常感激他,在闸上为他立祠。
清代翁洲老民所著的《海东逸史》和清代徐鼒编写的《小腆纪年》记载,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明思宗去世,抗清官兵在浙江拥立鲁王政权,定都绍兴。
明思宗去世后,余煌便在家过着平淡的日子:天晴的时候在院子里练武,下雨了便邀上几个好友来家里喝酒吟诗。鲁王知道了才华横溢的余煌如此无所事事之后,便传旨诏令余煌出任礼部右侍郎、户部尚书。但余煌每次都坚决辞谢,让来宣旨的小官十分为难。
后来鲁王又下了第三道诏令,任命余煌为兵部尚书,至此余煌深明大义,勇赴国难,毅然就职,决心为抗清斗争出一把力。
有一天,余煌到宫中与鲁王和众官讨论抗事情,当时名望很高的兵部主事黄宗羲说:“我们邻国日本借兵吧,这样既可以减少我们明军的损失又可以促进和邻国的感情。”
余煌强烈反对,说:“我不同意!这极有可能会引狼入室。”众人觉得余煌说得很有道理,便不再争执,讨论起了如何救国的计划。
到了隆武二年六月,浩浩荡荡的清兵进攻到了绍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清兵包围了绍兴城士兵举着的火把照亮天空,恍若白天。
在王宫里,余煌和几位大臣正在商议如何逃出绍兴,保住鲁王。“鲁王,微臣将自己身边最英武的武将派在你的身边护你周全。我留下来护住我们绍兴城,若没有成功,我便再无颜面留在这世上。”那天晚上,鲁王在几个贴身侍卫和武将的护送下,装扮成百姓渡海而逃。
鲁王安全离开后,余煌和几位大臣在宫里讨论接下来该如何对抗清军。可在他们议论的时候,前线报信的士兵不断传来清兵用云梯攻上城墙的消息。
其中有一个将军说:“既然鲁王都已经离开绍兴城了,我们何不背水一战,保住我们的绍兴城,也保住明朝。”
余煌冷静地分析形势后说:“如今清军从北到南已占据了我们的大半领土,何况我们的军队只剩下寥寥几人,肯定打不过骁勇善战的清骑兵,大势已去,何不让军官百姓都留住一条性命呢?这样也是对我朝的一个交代。”
说完,他果断下令大开城门,让军民出城避难。一时之间,士兵和百姓从偏僻的城门逃离了绍兴城,他们一边跑一边为留在城里坚守的余煌哭泣。
城空之后,他赋绝命诗一首:“穆骏自驰。老驹忍逝。止水汨罗,以了吾事。有愧文山,不入柴市。”
他从容地穿好朝服,告诉仆人:“我死后,随便弄口棺材,殓以常服,不做佛事,不入乡贤祠,不刻文集,不要墓志,不择地形,只在墓碑上写‘明高士余武贞墓’就可以了。”
然后余煌独自出东郭门,到渡东桥边投河,殉国而死。
清代邵廷采《东南纪事》记载,清朝统治者之震动,规定在进攻绍兴和宁波等地过程中,不能滥杀百姓,并且追谥余煌为忠节。
冰凉无情的河水带走了我们的勇士,但也正是余煌让那一江水变得更有温度和情怀,而那河上的渡东桥正是泱泱华夏历史发展见证者中重要的一员。
作者: 编辑:余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