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门乡在嵊州市西南,东连里南乡,南邻东阳市,西北靠长乐镇,是嵊州市的生态花园。
高利华 摄
贵门古称鹿门,在书院兴盛的南宋年代,告老还乡的南宋理学家吕大椇(字规叔)来到鹿门,创办了书院,填补了嵊州书院的空白。《贵门吕氏宗谱》记载:“吕氏世居河南,自南宋时秦国公扈跸南渡,奉议公(吕规叔)迁剡鹿门。……尔时草木蓁蓁,呦呦之声彻山谷,故门以鹿名。” 吕规叔当年创建鹿门书院,当与《诗经·小雅》“鹿鸣”开篇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相关。曹操《短歌行》引以为求贤若渴、礼敬贤士的姿态。吕规叔命名鹿门,应也包涵着同声相求、招揽广纳四方贤才的寓意。
高利华 摄
那么鹿门为何更名为贵门呢?这得从朱熹到鹿门书院讲学说起。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浙东大饥,理学家朱熹以浙东常平茶盐使之职来嵊赈灾,造访吕规叔并在鹿门书院内讲学,书院声名鹊起,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朱熹与吕规叔素有交往,知吕氏一族家学源远流长,英才辈出,堪称“文献世家,中原望族”,以为“山有贤人良足贵,鹿门应改贵门题”,《两宋名贤小集》说是朱熹将鹿门改名为贵门的。
高利华 摄
鹿门书院坐落在鹿门山上,分为书院和更楼两部分。更楼翠竹摇曳,石墙掩映。《同治嵊县志》中说:“绍兴间,吕祖璟为淮南安抚使,致仕归建。两峰对峙,架石楠,楼下为通衢,左更楼庵,右鹿门书院。” 鹿门书院培养教育乡里子弟,传播了传统儒学,为朝廷培育了大量人才,还开创了“文武兼修”的先河。
我们跟随着书院负责人,走向西侧厢房。一抬头便可以看见“理学名宗”的牌匾。金色的四个大字与黑色底色形成对比,门的两旁朱熹所撰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其中所包含的对读书养性的追求、对圣贤境界的推崇,我们坐在书院内,聆听着老师的讲解,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朱熹与弟子们作诗论道的场景。
高利华 摄
“凿山叠石一朝成,结构精庐三十楹。”清朝诗人周师廉笔下的鹿门书院呈四合院式结构,木石经过风吹雨打早已褪色、被磨平,但依然秩序井然,渗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我们看到的书院是一座坐北朝南、檐廊相连的二层四合院。下层是石砌的台基,中有天井,东西两厢分别是书院和演武厅。楼下洞门曾为连接嵊州与金华的古道,在南门上书“古鹿门”,北门上题“贵门”,字大如斗,据说是当年朱熹在此讲学时的亲笔。在南北两侧门洞内侧,分别又写着“隔尘”、“归云”两额题刻,从“归云”的洞门出去,就能眺望远处山水环抱中的南山湖。
南山湖是由当年剡溪的支流南山江截流而成水库。唐朝诗人崔颢曾鸣棹入剡,在此处作了《舟行入剡》,感叹“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顺着湖涧而上,可到天兴谭等景点。若向东行,可到白宅墅,亦称梅墅。若向西边行,可到上坞山的九洲峰和叠石岩。同治《嵊县志》记载的《题吕又村贵门山志集句》称赞贵门:“青山残月有归梦,深入西南瀑布峰。雪夜前夕听鸣橹,吾将此地巢云松。”
目前的贵门,凭借着优越的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弘扬贵门吕氏耕读传家、崇德尚俭的家风,打造了吕氏家风陈列馆,传承家规家训,发展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在新时代打造“山水贵门”,在青山碧波间,赓续文脉,讲好贵门故事。
指导老师:高利华
作者:丁梦怡 沈佳钦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