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担心,《悟空》火爆之后,会出现大量“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速成游戏”,去接一波短平快的“泼天富贵”。
这样的趋势已有苗头:在微博上,“黑神话公司员工疯狂被挖”的话题词条,已经达1.6亿阅读量,一方面是对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可见业界想要快速催生“下一个《悟空》”的迫切。毕竟风口当前,谁都不想成为“赶不上火车”的人。
但《悟空》的经验告诉我们,远航没有捷径。
一个前期只有30余人,后期不过100余人的年轻团队,竟然能用7年时间,心无旁骛地做出一款世界级的3A游戏。《悟空》的七年磨一“棒”,既是游戏神话,也是业界寓言。
它的成功提醒人们,文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耐心、定力,不能急功近利。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坚持长期主义。
文化产品想要出海远航,首先要做的是建起牢固的港口。目前,“中国声量”与“中国体量”之间尚不成比例。要实现千帆竞发的愿景,不能只靠一根金箍棒,不能只唱“一个腔调”,更不能“千人一面”。
在《悟空》之后,Steam心愿清单榜上前20个最受期待的游戏中有6款来自中国。让人庆幸的是,它们并没有因为《悟空》的成功就套上“传统文化”的皮囊,比如出自中国西山居工作室的《解限机》,就以机甲战斗为主题,是首个使用人工智能NPC的游戏。
文艺创作本身就具有开盲盒的高风险。此时,就更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贯通上下游产业链,通过政府扶持、渠道创新、对外交流等多种方式“护航”。
大海航行靠舵手,也靠水手。要对齐中国和世界的出海颗粒度,我们需要更强、更完整的人才储备。中国并不缺玩家,也不缺资金和公司,但我们很缺人才。
比如《悟空》团队就曾透露,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技术美术师”,而且这样的人才在国内也很稀缺。游戏行业的高端人才短缺,本科教育尚缺乏完整的游戏学科,这限制了高质量产品的开发速度。尽管已有高校及培训机构涉足游戏教育,但完整体系的建立尚需时间。
因此,下一个《悟空》的出现,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的“人才护城河”挖得够不够深。
文化出海,是一场与未来角逐的漫长远征。希望有了先行者,这条路上的“取经人”会越来越多。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