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悟空》爆火,是因为脱胎自中国经典的西游IP,自带流量属性,但这并不足以解释它持续数日的高话题度。相反,制作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每天都在刷新热搜上的关联词。
最新出圈的是游戏中NPC(非玩家控制角色)的陕北说书片段。“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一曲苍凉的《黄风起兮》,让网友感叹:“简直头皮发麻,文化输出拉满。”
这段时长不到两分钟却获得超千万观看量的曲艺表演,出自陕北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熊竹英。他坦言,制作团队一开始提出希望将传统文化和游戏结合到一起时,他觉得不可思议,“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最终他认可了这种跨界融合,“把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搬到游戏里面,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味。”甚至一句“心急吃不着热面皮”的台词,也让“热面皮”这一陕西汉中的非遗元素,成了网络“热梗”。
同时“上大分”的还有山西,游戏中36处取景地中,27处出自山西,且绝大多数由制作团队现场实景扫描而来,其中就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彩塑。
截至2022年底,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除3A制作外,非遗很可能成为诞生下一个《悟空》的优质土壤。”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赵瑜佩判断,目前,在众多自主研发并成功出海的游戏中,不少产品通过数字技术将中国历史典故、非遗、传统曲艺等“移植”其中,比如火爆全球的手游《原神》,去年推出《流光拾遗之旅》,邀请非遗传承人还原非遗的制作过程。该系列纪录片制作15种语言字幕版本,在全球社交平台上发布,海内外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
正如冯骥所言:“好的文化产品,先自然地打动了本地的、跟创作者更相似的文化族群,如果它的品质足够高、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它就会自然地辐射到海外,而不是因为你贴了一个国风的标签,就有了‘免死金牌’。”
而如何通过新的载体,实现这些文化遗产在媒介形态演变时代的跨越,又如何以中国文化为内涵,创造可以突破全球文化壁垒的叙事载体,正是《悟空》带给所有人的启发之一。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