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滨海新区的传统产业有了“节外生枝”的收获,一批批学生和游客走进厂区,在打卡传统特色产业的同时,带火了工业旅游,带动了产品消费,扩大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学生和游客走进酒库了解黄酒酿造的全流程,走进服装企业学习织布知识,这些传统产业何以在炎热的夏天大量引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了游客和学生的求知好奇心。人们关注传统产业并走进生产厂区,一方面带来工业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培育了一批潜在客户,而且每位游客都可能成为传统产品与文化的传播者。就此而言,可谓一举三得。
传统业态与经典产品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不被时代淘汰,除了产品实用价值外,还有传统文化赓续的意义,我们的传统企业除了匠心守护传统工艺与产品,也在不断创新迭代产品类型,并不断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当“研学游”与“老产业”激情碰撞,当“新消费”与“旧文化”耀眼互动,产生出“1+1=N”的裂变效应。像古越龙山中央酒库上半年共接待340多批团队6000多名游客,除了带动直接收益8万多元,抖音直播间黄酒销售也水涨船高,半年实现营收2700万元。虽然很难界定“研学游”为直播销量带来多少人气,但其中必定有互动互补的增量作用。
深耕传统行业多年的企业,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产业文化史,用好盘活这部“史”,让产品拥有更多文化附加值,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从“产品+文化”“工业+旅游”“经典+传播”“体验+消费”等多个维度培育市场,必然会让传统产业的文化包浆越来越厚,文化变现能力也将越来越强。
一次“研学游”,可以有多种解题方式,传统产业和企业应该从中捕捉到新商机,从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上打开缺口,培育几何级增长的消费群体。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钱科峰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