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逵溪村: 惟有隐者留其名

2024-08-21 15:48

来源:越牛新闻

逵溪村位于嵊州市西北处6公里处的崇仁镇,是晋代名士戴逵的隐居之地。

逵溪村 高利华/摄

逵溪村位于嵊州市西北6公里处的崇仁镇,是晋代名士戴逵的隐居之地。

戴逵,字安道,銍县(今安微濉溪)人,博学多才,在文学、音乐、书画方面均有造诣,是东晋卓有成就的雕塑家。他生于士族,才华人品都出众,淡泊名利,一生隐居不愿为官,中年隐居剡县(今嵊州一带),作为高士,名气很大,仰慕他的人很多,剡中一带流传着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晋书》和嘉泰《会稽志》都把戴逵归为“隐逸”“隐遁”高士,说他“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嵊县志》载:逵溪村的后面有片云岩与瀑布,自成一屿,俗称滴水岩,就是戴逵别业的遗址。逵溪村因为这位大隐士,绕村溪水得名为“逵溪”,别业所在村庄称作“逵溪村”。

逵溪 高利华/摄

“高洁”是史乘对戴逵品性最精准的评价。南宋《剡录》说他“有清操,性高洁,不乐当世,以琴书自娱”,且“善图画,巧丹青,为文绮藻”,可谓品艺兼备,德才俱佳,是魏晋风流人物的代表。

戴逵生性纯直,喜爱自由,因此隐逸不仕是他最终的选择。白居易说剡地“高士名人有戴逵”(《沃洲山禅院记》),唐朝刘长卿在追逝品行端正的员外张继时,也拿戴逵作比:“自此辞张邵,何由见戴逵”。以他名字命名的逵溪村据说宋末时期就已形成,至今也有近千年历史。

南宋诗人王铚想象的是“白玉花开碧玉弯,戴逵溪上谢公山”的剡溪佳境,明人胡应麟也向往“倘觅戴逵溪上宅,秋风回棹是兰阴”的意境与风雅,汩汩逵溪流淌着高洁之士的一脉诗情。

明万历年间,释古愚慕名结庐逵溪边,在滴水岩戴逵别业旁创建雨华庵。村人又于逵溪之上砌筑“洗屐”“招隐”两座石桥,表达对戴逵的怀念。

洗屐桥 高利华/摄

同治《嵊县志》载:“洗屐桥、招隐桥在县西北十四里,跨逵溪上下流。”逵溪上这两座桥桥名十分有趣,而且都与戴逵行迹相关。“洗屐”“招隐”两桥今天还在吗?我们决定前去探访。

循着地方文献的记载,我们来到了逵溪村。逵溪村并不难找,道旁村口竖着的巨石上赫然刻着朱红色“逵溪”两个大字。但逵溪上的两座带有隐逸色彩的古桥却十分难找。艰难的寻访过程竟成为我们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路向村民多方打听后,我们才确定逵溪与两桥的大致方向。逵溪溪水清浅,沿岸杂草齐腰,沿溪的路已很难辨认。我们艰难前行,一路感叹隐士的踪迹真是深藏难觅。

逵溪蜿蜒,溪边稻田一望无际。天色渐晚,当我们几欲放弃时,忽然前方冒出一座绿桥,走近一看,原来这座单孔石桥已完全被藤蔓覆盖缠绕。桥边立有“砥流桥”石碑。虽然它不是我们要找的“洗屐”“招隐”石桥,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要找的两座桥应该就在这条溪上。

我们缘溪寻找,果然依次觅得“洗屐”“招隐”两桥。

洗屐桥位于逵溪的上游,桥洞已经被上游的水淹没,周边风景绝佳。“屐”为底部有齿状的木鞋,当年戴逵从县城过石木湾回片云岩,过溪时在桥上将屐上的泥土洗净,后人就以“洗屐”作为桥名。

招隐桥在逵溪下游,湮没在齐腰高的稻田中,如果不是着意寻找,一般很难发现。关于桥名,《剡录》引《世说新语》说:王子猷居山阴,月雪初霁,夜乘小舟,咏左思《招隐》诗,乘兴访戴。招隐桥的蕴意,也是与戴逵的隐居逸事相关。

逵溪村农田风光 高利华/摄

洗屐、招隐两桥皆因戴逵而得名,我们见到的两桥应该是后代重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遥想魏晋风韵。

我们乘兴而来,尽兴而返,归途逵溪旁的稻田在夕阳下金黄一片,灿灿如画。

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逵溪村已焕然一新。村口有文化长廊,粉墙上有大幅的山水画,彰显逵溪村的历史文化。名士留下的地名,早已融为乡村振兴的底色,成为逵溪村一种潜在的文化支撑。

指导老师:高利华

作者:王静文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