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来处暑节气。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夏季酷热即将划上句号。同时,周六出伏,三伏天的结束也宣告秋天的临近。处暑加出伏,秋凉渐来袭,此时人们会感受到少了酷暑难耐,多了丝袅袅凉风。
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中午依旧炎热,但早晚的凉爽和昼夜温差的加大,意味着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俗话说“立秋不是秋,过了处暑才是秋”。浙江省名中医陈华教授介绍,处暑作为夏秋交替的节点,人体在夏季因高温而大量出汗,津液消耗较多,秋季的到来伴随着出汗减少和代谢的平衡,这为调养身体提供了绝佳时机。通过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针对此时节,陈华给出以下养生建议。
应适当“秋冻”。处暑时节,暑热尚未褪尽,但温差较大,要做到早晚适当添加衣服,保护阳气,避免外出受凉。中午气温较高时,及时脱减衣服,以防汗出感受外邪。但医生提醒,此节气也不宜过多添加衣服,应适当“秋冻”,使人体慢慢适应寒冷,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宜清淡饮食。经过一个夏天,寒凉饮食偏多,易导致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进入秋凉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于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尽量少吃油炸、烧烤食品等。此时节可以吃一些时令水果、蔬菜,以润肺祛燥,还能防止因秋燥引起的咽干、便秘等。医生表示,梨、葡萄、石榴、山楂等水果,以及莲藕、芹菜、秋葵等蔬菜都较为适宜。
要适量运动。随着夏季结束,人体因大量出汗而流失的津液需要适时补充。初秋时节,应进行适度运动,以身体感到温暖、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运动后需要多补充水分,可以喝雪梨汁、莲藕汁、荸荠甘蔗饮等,也可以多食雪梨银耳羹、绿豆百合汤、山药莲子粥等,以养护脾胃,生津润燥。
据《浙江老年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