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化、标准化的全新思路,注入一个古老的偏僻村落,带来了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大山深处的嵊州市贵门乡白宅墅村——这个至今留有朱熹题字的小村庄,开始了崭新的脱贫致富梦想。
传统茶业提质增效
白宅墅村离嵊州市区40多公里,村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500多亩茶园。2004年,这个村的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千余元。村委主任、茶叶贩销大户吕一鸣说:“我们村太闭塞。茶叶品种老化,制茶技术落后,许多村民每亩茶园的收入只有人家的六七成。”
情况的改变,始于外力的介入。2005年,绍兴市发改委与白宅墅村结对帮扶,帮助村里理清了以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茶业产出的发展思路。去年3月28日,在市发改委等部门和乡政府的帮助下,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名茶加工集聚区投入使用。两栋厂房,一栋由嵊州市天然茶业有限公司租用,收购村民采摘的青叶进行加工;另一栋由10户散户承包,分户生产。
村里规定,进入名茶加工集聚区的茶叶机械必须具有省茶机生产许可证,制茶人员要经过制茶技术、卫生知识培训,入车间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净手、换鞋,车间内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等等。分散经营的农户就这样实现了茶叶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无公害化。
集聚区的技术示范作用让村民的名茶炒制技术普遍提高。村民吕孟其炒制技术一般,2005年的茶叶收入只有5000多元,2006年进驻集聚区后,学习了天然茶业有限公司和其他村民的炒制技术,用机器取代手工,不但炒制速度快了两倍,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同样面积的茶园,去年的收入达到1.4万元。
同时,凭借名茶加工集聚区厂房的租金收入,村里一年的集体收入达到1万多元。
古村文化欲书新篇
村西,潺潺溪水从两口呈“吕”字形排列的井边流出,缓缓地流过一座古老的拱桥。
这座村民引以为豪的古桥叫访友桥,因朱熹到白宅墅村寻访故友吕规叔相遇于桥上而得名。桥下淙淙清泉,谓之“漱玉泉”。据说当年朱熹触景生情,欣然于桥旁的青石上题写“石泉漱玉”四字。过访友桥西200米处,坡地突起一片巨石,名曰“叠书岩”,是朱熹与吕规叔坐而论道之处。当年村西四周梅树环绕,暗香浮动,琼花竞放。村西“叠书岩”上朱熹题的“梅墅堆琼”阴刻行书虽经800年风雨侵蚀,仍显古朴苍劲。
而相距数百米的邻村里,走过一段石嵌便道,吕规叔创办的“鹿门书院”依旧完好无损。这个800年前“凿山叠石一朝成”的学校,虽然今天只留有杂草在墙上的石头缝里生长,当时却因大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吕规叔之侄)的讲学而名声大噪,历代名贤辈出,直到清末,书院还有两位学生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出生入死。
村支书吕顺其自豪地说,“结对帮扶让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很多启发。同样的资源,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就有不同的价值。我们已经修订了一个旅游开发规划,恢复吕规叔故居,建造凉亭等,适当搞几家农家乐,与‘鹿门书院’等景点联合,组成一条旅游线路,将文物古迹和农家乐结合起来。”
无论是朱熹的题字还是“鹿门书院”,都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这样的规划,村民们也充满了信心:“我们这里山清水秀,夏天很多城里人来游泳,几个景点再开发一下,以后白宅墅村就是个旅游风景区了!”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