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这位“守艺人”把两项“非遗”带“火”了

2024-08-21 10:29

来源:

个人名片

张笑荣,字国夫,1967年出生,绍兴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国家级文物艺术品鉴定师、艺术品评估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与文物鉴定专业硕士,绍兴收藏家,现为绍兴市会稽金石博物馆馆长,“会稽砖砚制作技艺”和“会稽菖蒲盘景制作技艺”两个区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成立全国首家砖砚、砚台文化研究、教育、传承非营学术团体“绍兴市会稽甓社”,之后每年在各地举办砖砚、菖蒲、拓片展览。立足于传承弘扬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办的金石博物馆常年在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开放,每年度开展实施各类教育活动184次,免费接待参观人数5.89万人次。

张笑荣在整理菖蒲。

“古砖的收藏价值,我们可以从鲁迅说起,鲁迅先生所用过的物品中就有一个用‘大同十一年砖’制成的砚台,现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这个砚台在1962年被定为‘一级文物’……”在直播平台前,绍兴会稽金石博物馆馆长张笑荣带着20多件古砖、砚台“宝贝”一边展陈,一边讲解。这是不久前,绍兴博物馆越王城广场上“博物馆奇妙夜”文化集市上的一幕。

三年前,张笑荣开始做直播,展示古砖、砚台、菖蒲、拓片等工艺品。作为越城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砖砚制作技艺和菖蒲盘景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来,张笑荣一直热衷于创新非遗演绎故事,投身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实践。“借助现代互联网手段展演展示和沉浸式体验,可以让更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技艺相映交融,推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张笑荣说。

玩砖,玩出了名堂

“这块砖是四川来的,当年郭沫若收藏过。你们看,砖上种一些菖蒲,再配一个樟木底座,是不是就好玩多了?”介绍案桌上的一方盆景,张笑荣滔滔不绝,两眼放光。一块不起眼的青灰色砖石,和郁郁葱葱的菖蒲搭配,在张笑荣的精雕细琢下,展露出一股勃勃生机。除了造型极具观赏外,盆景也有着吉祥美满的寓意。

这或许,只是张笑荣金石世界里的沧海一粟。绍兴会稽金石博物馆坐落在鉴湖街道坡塘村坡塘小学旁的一条小弄堂里,博物馆的主人正是古砖收藏家张笑荣。而走进博物馆的展厅,气势恢宏的石头世界,让记者惊叹不已:架子上,是满满当当的一方方砖甓;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则是从砖石上拓片、题跋而来的一幅幅书画作品……

从清代到民国,很多藏家都好古砖收藏这口。“清代就有金石考据学,阮元、张廷济、陆增祥、陆心源、端方、僧达受、吴昌硕,都是其中显赫者。所以那时古砖金贵,有的一砖值数十两银子。”张笑荣娓娓道来,再后来,如鲁迅、郭沫若等收藏界人士对古砖也都青眼有加。在他看来,玩砖甓,宛如是在和每一位金石爱好者做朋友。

“秦砖汉瓦,我总共收藏了15000方。从晋代到民国的碑刻,也有500余方。目前,除了越城这家,我在上虞、柯桥也开设了‘金石博物馆’。”张笑荣说,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都是他在数十年间一件件收集起来的,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而以一己之力传播金石文化,让自己的这些藏品走进公众视野,努力弘扬古会稽地区的历史文化,这正是他创办金石博物馆的初心。

张笑荣制作的菖蒲盆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砖甓的甓,这个字或许很多人未必识得。甓就是砖,音辟。换句话说,砖甓,就是有文字(或纹饰)的古砖。为了让更多人认得它,在张笑荣牵头下,绍兴还成立了一个民间金石研究社团——会稽甓社,他就是甓社社长。而为了弘扬甓文化,他还办过几次影响不小的珍甓展览,出版了《古甓新辉》《会稽甓萃》、陈桥驿题写书名的《宋代墓志》、《晋王羲之妻郗璿墓识名家书法题跋作品集》等研究专著。

在金石博物馆中所藏的古甓中,记者注意到,砖上的这些文字记载方式,有纪年的,有画像的,有吉语的或刻有吉祥的纹饰。考究这些文字,等于挖掘它的历史底蕴。在张笑荣的眼里,浙江一带的文字古砖,无论从铭文内容,还是书法的时代特色、书体的丰富性,都是中国古砖中的翘楚,尤其是慈溪、余姚及绍兴地区,出土的古砖更富有韵味。

“纪年的书法线条流畅,砖的棱角依旧分明,泥质细腻且坚韧,虽然有些断口,但照旧可见精致考究。”张笑荣随手拿起其中一块刻有“元康二年六月廿日上虞”年号的砖石,用他的方式显现当时这种砖的兴盛,带记者玩了一把千年穿越。这块元康二年砖,当初的故事也许是这样的:大约在1000多年前的西晋,北方某大族为避战乱,带着家族迁徙到南方越地上虞。因为要在越地修墓,于是用山下挖起的土做修建墓室用的砖。而这批砖,用今天的说法,属于私家定制,砖的烧制工匠,是一位潘姓人士。当时的砖匠,应该已经比较讲究烧制工艺的品质,因此,只要是那些年代的砖石上,几乎都留下了特有的图文工匠名字,就如同我们现在说的“品牌商标”……在他的古砖世界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砖上“雕花”,拙“砚”

古时文人的案头,必然少不了文房四宝的身影。古人有曰“取一佳砚,胜于拱璧”,可见,文人雅士对砖砚情有独钟。比如鲁迅,张笑荣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的鲁迅所用过的物品中,有一个用“大同十一年砖”制成的砚台。这个砚台在1962年被定为一级文物。他说,鲁迅就喜欢收集古砖,所以他的学生把从故乡得来的这块古砖制成砚台送给了鲁迅,成了鲁迅的心头好。

可见,砖制成砚台,也是文人的雅趣。就此,随着自己收藏的古砖多了,对文字考究时间长了,张笑荣的心里也渐渐萌生变砖为砚的想法。

张笑荣说,他研究过很多史料。绍兴地区的传统砖砚制作技艺,用澄泥法造砖瓦,始于秦汉,兴于三国,历经两晋南北朝,连绵不绝。所用砖瓦,由官府督办,专门加工烧造。泥土经精心淘洗,采用澄泥工艺,烧制出的砖瓦坚实细腻,是制砚的好材料。质地非常致密,坚实如铁,不易破裂。用之为砚,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胜于当时的陶砚。唐宋时期,如陆游、苏东坡等文人雅士看到这些砖块古意盎然,坚细耐磨又取材方便,遂稍加雕琢,即成佳砚。

在砖石上“雕花”,把砖拙成“砚”,张笑荣身上还有一段拜师学艺的过往。20世纪40年代前期,绍兴平水镇西湖桥村金岙有位叫金越舫的人,他从同村一位名为金庆华的老艺人手上学会了砚台雕刻技艺,成了砖砚雕刻第二代师爷。这位师爷,好藏金石旧砖,常与潘天寿、傅抱石等顶尖书画界名流一起交流,并于1963年参加西泠印社。他的藏品中,以书画、碑帖、画像石、古砖瓦砚等为主。20世纪60年代回乡时期,金越舫又将砚台制作技艺传给了同村世交王郭佳先生。20世纪70年代,王郭佳进越砚厂工作,在原有制作砚台的技艺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使砚台的造型更加丰富,技艺更加精湛,品种也逐渐增多,很受群众喜爱,生意也逐渐兴隆。

2001年,一次天赐良机,35岁的张笑荣拜师学艺,跟着王郭佳学做砚台雕刻,成了守艺人。选材、设计、出样、雕刻、打磨、修补、封蜡、抛光……一道道工序下去,张笑荣也从业余玩家慢慢向专家转型。为了使雕刻砚台的动物、人物更加生动,他专门到上海、苏州、广东、江西等地拜师学艺。经过改进工艺,他的砚台较传统作品更为细腻传神,作品也更加丰富动人。更加难得的是,张笑荣解决了一个祖辈几代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砚台系列作品的问题——过去的砚台,一般只能是一件一件的独立作品,他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将一件件作品打造成一个个系列产品。

张笑荣成了会稽砖砚制作的第三代传人。兰亭曲水流觞人物故事砚、传统梅兰竹菊砚、十八罗汉砚、祥龙砚、灵芝砚……手法娴熟,造型生动传神,他的作品处处呈现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以及绘画的风采和神韵,又不失民间艺术的淳朴气息。2018年3月,他被认定为第二批绍兴市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稽砖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来,他所创作的《西泠八家》《龙生九子》《世纪宝鼎》《兰亭雅集》《唐诗之路》等系列砖砚产品,一次次在省、市各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和创作大赛上获得金奖、银奖等。而他本人,在去年4月份,也被市工艺美术协会评为绍兴市工艺美术艺术大师。

把两项“非遗”做成了产业

“你可听说过,菖蒲是所有植物中唯一一个有生日的物种,菖蒲的生日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张笑荣说,无菖蒲,不文人,菖蒲在古代被先民们认为是神草,赋予小草生命。从《诗经》起,这些来自山涧、野林、溪头的凡草,便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苏东坡说菖蒲‘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徐文长画过菖蒲;扬州八怪金冬心的菖蒲画得太好了,每位画家的性格都会表现在他所画的菖蒲里面;黄宾虹种菖蒲,他有一张照片,后面就是一盆菖蒲;朱屺瞻晚年就专门种菖蒲……”因此,菖蒲在张笑荣心中留下的印象,也是文人品格的象征物。他说,古人读书多用油灯容易熏眼,书桌案头都会置蒲草,眼睛不舒服的时候就用“菖蒲露”洗眼,再闻闻蒲香顿时神清气爽……

张笑荣说,绍兴人喜爱菖蒲盆景的潮流一直存在。张笑荣种植菖蒲以及学习菖蒲盘景制作的技艺,是得了他的另一位师父——绍兴资深园林工程师葛旭初老人的真传。“葛老从小热爱菖蒲,而且家族世代种菖蒲,也是在他的努力下,沈园内的菖蒲物种才能得以保存至今。”张笑荣带着记者观赏了他博物馆内的几百株菖蒲,品种有虎须、金钱等,他称呼它们为会稽菖蒲。而最为难得的是,会稽菖蒲的母本,正是葛老从沈园那里传承并分株培育而来。

他说,绍兴人养菖蒲、用菖蒲造景的文人雅趣,从陆游时期便开始狂热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陆游是现在许多菖蒲文玩爱好者的偶像,菖蒲文玩盆景制作也是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而葛老作为绍兴园林资深人士,曾经参与了沈园修复,亲授栽培、种养技术,精心繁殖并扩大种植面积,沈园内陆游时期的菖蒲母本由此被保存并延续下来。

保护母本,在原来的品种上精心培植,培育新品种,建立科学的养护档案,编写会稽菖蒲盘景养殖书籍,培养新的学生传承文化和技艺……这些年,师徒俩还多次在杭州、上海举办会稽菖蒲展览,弘扬传承会稽菖蒲文化。2018年,张笑荣被认定为越城区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稽菖蒲盆景种植技艺的传承人。

在张笑荣眼里,菖蒲和古砖最配。“养菖蒲用石砖,特别是古砖最好,因为石砖透气性佳,且易保养。”他的这一想法来自古代金石书画家们的《博古图》《岁朝清供图》等绘画作品。他认为,历经千百年的古砖所具有的古朴久远的气质,低调不张扬的个性,更衬托出菖蒲的古拙和文雅。因此,通过盆景艺术,因树造型、因材造艺,把腐朽的桩材化为神奇,一株草能更具灵气。

果然,把草和砖布景成盆景后,宠粉自全国各地而来。“你别小看它只是草,喜欢把玩观赏的人很多。有的人一下单就上百盆,几千元一盆还抢着买。行情好的时候,最贵的甚至高达好几万一盆。”他说,为了做大菖蒲产业,如今他把育苗基地挪到了江西,进行大规模分苗、繁殖,然后再进行包装设计打磨,制作成工艺品。

“当然,艺术必须要有展览,方能打响名气。”为了推广菖蒲和砚台,提升知名度,这些年,他还把时不时带着这些宝贝在全国各地的展览中展陈吆喝。

砖砚展、菖蒲展、“非遗”展、文创展、文化集市……一丛菖蒲、一方雅石,拓片、书法、蒲草、古砖齐聚一堂,厚重的历史和盎然的绿意完美结合,张笑荣打开了文房雅玩的另一个窗口。菖蒲造景,清幽出尘,诗的意境跃然于书桌画桌,至此,会稽“非遗”雅俗共赏,熠熠生辉。

“现在太忙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都来邀请我们去办展。”张笑荣说,讲好“非遗”故事,让它们以新的方式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他一直在路上。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汤桂平 实习生 周梁宇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