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委山与若耶溪,一山一溪,毗邻相连,同在会稽山北麓、古越绍兴城的东南。此处历史古迹密集,多如繁星,诉说着诸多华夏历史。
宛委山,又名石匮山、石篑山、玉笥山等,峰顶海拔279米,重峦叠嶂,阴晴变化无常,向负盛名。战国墓葬所藏、未经秦始皇焚书之劫的先秦竹书汇编《汲冢书》中,就有“宛委”字样。成书于东汉的《吴越春秋》第六卷载:“禹……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唐《括地志》载:“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即会稽山一峰也,在会稽县东南十八里。”其他历代记载亦比比皆是。
宛委山的地域比较宽泛,除主山峰外,还包括四周相当的范围。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区域呢?有一个参考凭据,那就是唐朝贺知章以秘书监(中央档案馆馆长)的身份,为此处著名道观“龙瑞宫”写的《宫记》。此文规定宫的管辖界止为“管山界:至东秦皇酒瓮射的山,西石篑山,南望海玉笥香炉峰,北禹陵……”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大致界定宛委山的区域范围。
目前在宛委山的主要古迹有:龙瑞宫记摩崖刻石、禹祠、禹穴(阳明洞)、禹陵、禹王庙(藏有大量碑刻)、窆石等。
这些古迹反映了丰富而生动的传说和真实的历史:大禹从禹穴中发得金石玉书,从而知晓治水之道。禹治水成功后,在会稽山召集诸侯计功论赏;死后归葬会稽,禹陵由姒姓后裔世代守护。黄帝时在宛委山设候神馆,南北朝时有退职官员入馆修道,唐时由唐玄宗下旨改称龙瑞宫(现移建在环城南路);贺知章为龙瑞宫书《宫记》,并留刻石。历代无数名人,如晋代医学家葛洪、明代大儒王阳明等都曾来此修炼或探访。
若耶溪,又名平水江,源于会稽山脉北麓若耶山下的一个水潭(今已融入平水江水库)。南北走向,总长百里,向北流经龙舌、禹陵等,至越城稽山门头,一支西折进入鉴湖,另一支继续向北,经三江大闸入海。
若耶溪处于宛委山东边,两者山水相依,相互辉映,渔歌帆影,鸟语花香,历来被人们视为天下绝美胜境。据五代《洞天福地记》,当时全国列为道教圣地的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而此处独占两项,即阳明洞为第十洞天,若耶溪为第十七福地,成为全国唯一的洞天、福地双栖之处。
与若耶溪相关的历史传说和古迹同样十分丰富。《越绝书》载:“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由于若耶溪上游出铜(直到今天这一带仍有铜矿在开采),因此这里自然成为当时越王剑的生产基地。传说中的铸剑中心“日铸岭”就在若耶溪源头东南不远处。
在若耶溪边,历代还建有平阳寺、云门寺等著名寺院。据传平阳寺极盛时僧徒达上千人之多。而云门寺更是历史悠久,名扬九州,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后人曾出家于此;唐太宗派臣子萧翼从辨才和尚手中骗走《兰亭序》真迹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宛委山与若耶溪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上千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探访游览,留下的诗词歌赋汗牛充栋,也因此而成为唐诗之路的绚丽章节。
最近国家文物局发布信息,确认绍兴稽中遗址首次发现绍兴古城内有越国建筑的存在。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保存之完整,国内罕见。这一遗址位于若耶溪西侧数百米的投醪河畔,而投醪河是现存的一条东西向的河流,古时很可能与若耶溪相通。由此,我们不免遥想,当年勾践命令在会稽山腹地秘密操练聚集的兵丁,通过若耶溪运送到投醪河边集结,然后进行“箪醪劳师”,发动挺兵北进向吴国报仇雪耻的壮举。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孙可为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