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是嵊州古老的地名,因金庭观而得名。金庭观之名,得名于唐代,方志记载说是唐高宗所赐。
高利华 摄
嵊州古称剡县,自古剡县多名山,据说“两炎一刀”可以逃,可以避灾,适宜隐居,而名“剡”。嘉泰《会稽志》“宫观寺院”和“古第宅”都记载了金庭观,在县东南七十二里孝嘉乡,初名金真观、金真宫。
金庭观本是东晋书圣王羲之旧宅,他舍读书楼为观,晚年在此隐居习字、炼丹修身。南宋时候,金庭观的东庑,还保留着王羲之的肖像,又有墨池、鹅池等记载。
高利华 摄
高利华 摄
《剡录》说:金庭观在剡县金庭山下,“是为崇妙洞天,金庭福地”。“金庭”在诗文中多为传说中天上神仙所居之所,在道教传说中为不老之乡。
当嵊州的“神仙居”金庭与书圣王羲之相遇,会产生怎样的文化魅力呢?
《晋书》称,王羲之徙居金庭后,“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玄言诗人许询从萧山迁居济渡,与王羲之相距一里而居,高僧支遁也随之来。他们终日相聚,赋诗论道,下棋抚琴,啸风傲月,领一时之风骚。王羲之归隐金庭期间,写下了《东方朔画像赞》《鼓山题辞》《笔阵图》《笔势论》《用笔赋》《丧乱帖》等书论书帖。
金庭群山环抱,碧水长流。唐代诗人裴通说:“越中山水之奇丽者,剡为之最;剡中山水之奇丽者,金庭洞天为之最。”正因此地奇丽幽妙,隔绝世尘,诗仙李白也曾寻访金庭“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追寻王羲之、许询等名流遗风。
高利华 摄
高利华 摄
坐落于金庭山麓的金庭观系当代重建。白墙黛瓦,庄重而古朴。大门宽敞巍峨,门前古树苍翠蓊郁。观内有“书圣殿”,殿两旁是书画长廊,展示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相关典故。面对这样一个历史底蕴丰厚的地方,思想便不自觉地穿越时光,回溯历史。
率直潇洒的王羲之也曾历经宦海沉浮,他的忠心苦心不仅遭到同僚的嫉恨,也被昏庸的当朝权臣冷落,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他下定决心隔绝尘世,《世说新语》说王羲之“自有一往隽气”。唐代诗人刘言史在《右军墨池》中写道:“至今池水涵余墨,犹共诸泉色不同。”歌咏墨池之本色,对羲之遗世独立的人格深怀敬意。
王羲之于东晋升平五年(361)溘然长逝,《嵊县志》载,其墓在金庭瀑布山下。王羲之墓前有一飞檐翘角的石亭,四柱四梁。亭柱上用行草刻有一联,谓“一管擎天笔,千秋誓墓文”。
金庭的华堂村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内有王羲之宗祠。据传,王羲之子孙后代多擅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其宅有“画堂”之称,后“画堂”易作村名“华堂”。华堂村青山四合,碧水环绕,青砖灰瓦的民居参差错落,倒映在水面如诗如画。入口处书“书圣”二字的石牌坊巍然耸立,牌坊背面书“晋圣遗风”,可见文化家族的底蕴。
金庭的清山丽水与羲之的书法艺术交融结合,引得后人纷纷慕名前来朝圣。
嵊州市已连续举办13届“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近年来,嵊州市重建了金庭观、书圣殿、右军祠、雪溪书院;新建了鼓亭、双亭、书画长廊、书法园林、樱花林等景点,使金庭镇包括华堂古村,成为以书法朝圣为主题,融寻幽访古、休闲观光、修学交流为一体的特色古镇。
金庭,依托王羲之故居这一金名片打造与书法结合的嵊州诗路文化,既是对千年古镇的保护、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是对潜在的文化产业资源的挖掘与创新。
指导老师:高利华
作者:程雪婷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