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美至简花椒鸭

2024-08-20 09:49

来源:

按中医说法,家禽中鸡、鹅都有忌口的病症人群,唯鸭子无忌食一说,因此绍兴人素有偏爱食鸭的习俗。鸭子的烹制方法十分讲究,有花椒鸭、酱鸭、卤鸭、炖鸭、虾油鸭、裹烧鸭、神仙鸭,等等,可谓名目繁多,然而绍兴寻常人家却对制作相对简洁的花椒鸭情有独钟。这大概就是绍兴菜对大道至简、大美天成的老庄哲学的最质朴诠释。

制作花椒鸭,只需将鸭褪毛开膛洗净,沥尽水分,在鸭身擦花椒盐,腌制片刻,浇上绍兴酒,加入姜片葱结,蒸熟即可。看起来简单省事,其实不然,是简而不易,要把花椒鸭制作得清香鲜美、可口入味,也需用心实践、积累经验。光是褪毛,其水温的把握便非易事,没有足够经验是难以办成的。这水温高也不好,低也不成,必须恰到好处,才能将鸭毛处理得清清爽爽。而且水温的适宜与否还涉及到鸭身的生落,如水温过高肉质会发糊,失去鲜嫩可口的味感;水温过低则褪不净鸭毛,哪怕成菜后味道再好,也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是制作的技巧之一。还有花椒盐的用量,花椒与盐的配比,也是制作的技巧。花椒多了,食之口舌发麻,过少则香味不足,起不到开胃醒脾的作用。蒸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重在火候的把握,需要旺火蒸制,蒸至熟而不糊,鸭身生香。这花椒鸭的制作确是门学问,但其不显山露水,简单中见功夫,需要在实践中细细品味,加以积累,以熟能生巧。

花椒鸭是一款夏秋季节的应时佳肴。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人体疲乏,食欲不振,需要开胃补身,给身体增加营养,鸭在民间一直被视为补物,养生开胃。《随息居饮息谱》谓:鸭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花椒鸭正是具有滋补之功,而且鲜美开胃。因花椒鸭以花椒作为调味,与盐结合作用于鸭肉之中,产生入味的鲜、醒胃的香、风味的咸。在中药中花椒被归入祛寒类的药物,能散寒除湿,解郁积,消宿食,《本草纲目》明确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点,可除各种肉类的腥膻臭气,能促进唾液分泌,使食者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神清气爽。民国时冲斋居士在所著的《越乡中馈录》中对花椒鸭的评价为“清香可口,不致腻胃”。花椒鸭的配伍可谓合情合理,巧夺天工,难怪受人青睐,成了人们消暑解疲的首选之肴。

花椒鸭曾是酒楼、卤味店的名品,其售卖旺季在金秋十月、稻熟鸭肥之时。因此时“秋姑头”鸭大批上市,源源不断送入酒楼、卤味店,使花椒鸭的香气飘逸在店堂内外,诱惑着来往食客。外卖加堂食,不用多长时间,花椒鸭便告售罄。这些花椒鸭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价格合理,还因鸭子的饲养周期正好对应了鸭的生长、发育、成熟的生理期,使鸭肉鲜嫩且结实,让人食用后难忘其味。另外,饲养方式也有优势,鸭子散放于稻田间,嬉戏于稻丛中,几乎是伴随着稻谷一起成长,稻香的滋润,使鸭之美味更为香醇,可以说,花椒鸭是20世纪90年代绍兴酒楼、卤味店在金秋时节的一大卖点与景观。

鸭是绍兴知名的特产,绍兴人养鸭既有特色又很经济,按时下的说法就是低碳养鸭。绍兴作为水乡泽国,是养鸭的“天然牧场”,河中盛产的螺蛳、泥鳅、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是鸭的天然饲料,这是其一;还有农家喜欢在农作时,带上鸭子,将鸭放养在农田中,让鸭自行捕食,蚯蚓、虫子、杂草等都是鸭的美食大餐,绍兴人叫做吃“活食”,这既肥了鸭子,省了饲料,又起到了为农作物除害和鸭粪肥田的作用,而这样生长的鸭味道也是特别鲜美。鸭有新老、雌雄之分,饲养一年之后的称老鸭,为雌性,多用于生蛋和传宗接代,养殖三年后的老鸭特别滋补,宜于炖食。雄鸭,民间俗称“秋姑头”,多为餐中之食,只留少数用作与雌鸭繁殖后代,一般养至60天,即可食用,花椒鸭大都是选用此鸭制作。如此优厚的鸭资源,催生了越地民众嗜鸭之民风。

花椒鸭的美味,源于“单鲍”技法之功。“鲍”为用盐腌渍的鱼,去水分,而不晒干。“单”从烹饪学上可理解为短时间与“鲍”结合。“单鲍”意为短时间腌制食品。“单鲍”之法源于民间,现已发展成绍菜中的一大特色风味。如今,越乡厨师变其本加其厉,在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神韵,存其形貌,突出主体,丰富陪衬,刻意创新。“单鲍”风味的菜品、新品、精品,时有迭出。由水产鱼鲜拓宽到家禽肉类,还延伸至蔬菜,诸如:椒盐肉片、椒香仔排、单鲍肫片、曝腌菜……汇集成多姿多彩的家族菜品,使其在越乡大地演绎更多精彩。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