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七月,序属孟秋,与友人行车五十里,一同踏访柯桥区——钱清街道。
“钱清”之名始于东汉,北宋开始设镇。嘉泰《会稽志》记录了钱清街道的地理方位:“在山阴西北五十里。”
钱清临江靠海,唐宋时期,朝廷在钱清设有盐场、官驿,钱清在历史上一直是绍兴西北部的经济重镇。
钱清地名的从何而来?还得从钱清江说起。
钱清江又名西小江,位于浦阳江下游,因此,“钱清”古称“浦阳”。
高利华 摄
钱清之名与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有关。《后汉书》记载,刘宠任会稽太守,勤政亲民,简除烦苛,禁察非法,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离任之时,山阴县若邪山谷中五六位“龙眉皓发”的父老,特地赶来送行,每人拿了百钱,代表百姓向太守表达真挚的谢意。刘宠难以推辞,最后象征性地取了一枚钱。待船行至山阴界西小江段时,刘宠投钱入江,谢父老以明志,相传江水为之清澈。后人为纪念刘宠,将这条江改称“钱清江”,又建“清水亭”,地名也改称“钱清”,以纪念一钱太守刘宠秉持的高洁品格。
我们循着指示牌进入刘宠纪念馆,穿过刻有“一钱千古”四字的石雕牌楼,便可见刘宠像及其身后重建的清水亭。
钱清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交通要道,唐代诗人渡钱塘江,循浙东古运河南到越州,都要经过钱清江。由于运河水位高于江水,因而南北要筑堰,并另设浮桥以通行旅:“大舟例剥载,小舟则拖堰而过。”宋时陈渊的《钱清过堰》一诗就描述了“江流自下河自高,逆上更堪行罔水”的过堰场景,“舟师绝叫鼙鼓喧,观者骈肩汗如洗”,可见行旅过堰时的艰难。
高利华 摄
作为重要交通枢纽,钱清江畔唐宋时期便设有方便南来北往行旅的驿站。嘉泰《会稽志》:“钱清驿,在(山阴)县北五十里。”唐诗中的小江驿指的便是钱清驿,是山阴县设立的三大官方驿站之一。唐时皇甫冉离开越州时写《小江怀灵一上人》:“江上年年春早,江上日日人行。借问山阴远近,犹闻薄暮钟声。”描写钱清江上行人每天人来人往热闹场景;陈羽《小江驿送陆侍御归湖上山》“今夜渡江何处宿,会稽山在月明中”,秋夜在钱清驿南望月下的稽山镜水,题目中的湖,就是鉴湖。
钱清江渡过南来北往的商贾,背井离乡的游子,落拓不羁的文人骚客和踌躇满志的仕途名流,见证了他们的艰辛、哀怨、愤慨和喜悦。
嘉泰《会稽志》记录了钱清江附近出土的一块小青石,上面刻有三首五言绝句,系唐代诗人所作,有“归时不觉夜,出浦月随人”“不如潮有信,每日到沙头”“乘晓南湖(鉴湖)去,参差波浪痕”之句,意象比较切合羁旅之思和钱清周边的地理环境。
钱清“齑饼依然美,渔灯特地明”(《宿北钱清》)的夜景,曾令大诗人陆游驻足流连。“月出半天赤,转盼离巨海,清晖流玉宇,草木尽光彩。”陆游笔下的《钱清夜渡》是饼香四溢,渔火通明,是清辉自熠,草木流光。如此山水美景、烟火人生,是钱清留给诗人的满满记忆,为古今之所共适。
依托浙东唐诗之路,钱清街道注册了全市首个镇级廉政文化商标“一钱清风”。钱清江便利的水运交通促成两岸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钱清致力于打造“古越水乡轻纺名镇”“古越水乡宜居城”。从江南小镇到全国文明城镇,钱清的繁华与诗意一直在延续。
清风常在,诗意千年。当我们驻足刘宠纪念馆,虽不见古时清水亭、钱清堰,但观钱清江缓缓前行,感受清风拂面,道是另一首诗篇。
(指导:高利华)
作者:朱文卿 袁 嘉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