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两新”是扩投资、促消费、稳增长的创新举措,服务业是稳经济、保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促进投资体制机制作出具体安排,目前“两重”“两新”等重大举措正在加快落地推进。
记者从昨天上午召开的全市推进“两重”“两新”工作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会议中了解到,今年以来,“两重”“两新”等政策效果持续释放,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所谓“两重”,就是要发行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所谓“两新”,就是要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两重”项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从今年开始,我国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目前,前两批“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下达。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在前两批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我市共9个项目获发,主要涵盖重大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城市配套等。此外,7月中旬以来,我市还接续推进第三批超长期国债项目储备申报工作。截至8月16日,全市共有30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核,资金需求41.35亿元。“接下来,我们将常态化协同各地各部门,围绕初设批复、环评报告、施工许可证(开工令)等前期关键环节,加密调度、加强协调,加快推进申报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力争国债资金一旦下达,项目即能开工建设。”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当前,我市已制定出台“1个总体方案+18个分领域行动方案”的政策组合,全面承接中央、省级“两新”方面政策。其中“1个总体方案”是今年4月我市印发的《绍兴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18个分领域行动方案”主要涵盖工信、能源、生态、建设市政、交通、教育、科技、农业、文旅、卫健、消费品、标准提升、循环利用、财政、土地、安防、化工、融资租赁等。
如在工信领域方面,今年以来,我市聚焦重点行业链主企业,大幅提高先进设备、绿色设备、智能设备利用率,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提档升级,引领产业向更高端、更智能、更低碳的方向发展。截至6月底,我市工业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数量2万余套、完成投资额76亿元,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3。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聚焦重点产业链,梳理产业链共性和企业个性需求,提炼共性问题和应用场景,编制发布设备更新清单和设备淘汰清单。同时,用好超长期国债和内生项目技改补助政策,推进省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全年计划推进省重点技改项目550个,其中总投资超1亿元技改项目140个,计划总投资580亿元。
在市民关注度较高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我市于5月底出台方案、6月中旬印发实施细则,时序进度走在全省前列。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今年1至6月,我市新能源汽车销售量20692辆,同比增长18.1%,新能源汽车零售额43亿元,同比增长25%;家电零售额28.4亿元,完成省定目标51.3%,进度位列全省第三。根据规划,我市还将出台以旧换新“加力政策”,进一步推动政策兑现提速。
基于诸多政策的引领推动,上半年,我市服务业持续向好,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数据显示,1至6月,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22亿元,同比增长6.9%,居全省第1位,创历史最好成绩;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0.3%,继续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消费牵引动力强劲,各项政策发力显效,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因素共同支撑我市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记者从会上了解到,1至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居全省第1位;接待游客、过夜游客同比分别增长16.6%和20.4%,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9.6%,居全省第2位。
为持续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我市还迭代升级“1+9”服务业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绍兴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1至6月兑现服务业政策资金1.78亿元,兑现率达110%。
如何优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强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优势?我市将进一步优化产业体系,以古城、镜湖新区为核,以柯桥、上虞、诸暨、嵊州、新昌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江滨区为心,以边界融合区、小城市、中心镇和重要产业功能区为节点,加快构建“一核六心多节点”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创意设计、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四大新兴服务业,优化发展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现代商贸三大生活服务业,夯实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两大支撑性服务业。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林佳萍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