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王桥,位于绍兴城内府山直街南端。嘉泰《会稽志》载:“拜王桥在狮子街,旧传以为吴越武肃王平董昌之乱后,郡人拜谒于此,桥故以为名。”这座充满沧桑岁月的古桥,在“万桥之乡”留下了属于它的一份独特记忆。此刻,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唐大中六年(852),钱谬出生时,天空突现红光。钱镠相貌奇丑,父亲钱宽以为不祥,欲弃之于屋后井中,因祖母怜惜,钱镠方得保全性命。祖母告诫钱镠,为人一定要善良仁爱,且要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保护人民。钱镠自幼学武,擅长射箭、舞槊,对图谶、纬书等也有所涉猎。唐乾符二年(875),钱镠时年二十四岁,应募投军。
乾宁二年(895),董昌趁着中央权力大不如前,在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苦昌自立为帝后便自高自大,残暴治民。
康乾宁三年(896),唐昭宗削除董昌官爵,又封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彭城郡王,令其讨伐董昌。
钱镠在讨伐董昌时,对自己的士兵下军令说;“百姓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们不可以抢夺百姓的粮食、财物,如果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热心帮忙。”每当钱镠的军队在两浙经过时,百姓总会带上自己的食物上前迎接他们,并喊着:“活菩萨来了!我们的救星来了!”
有一次,钱镠的军队前往绍兴城,在城郊的一座小石桥前,准备上桥时正好遇到要从对面上桥的百姓。钱镠下令喊停,并走到桥头,喊道:“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先走吧!有带大件物什的、带小孩老人的都让我们士兵帮忙。”
于是钱镠的士兵有的帮忙背老人,有的帮忙搬东西,整个场面十分壮观。当所有村民过了桥之后,钱镠还将他自己的军饷分发给百姓,说:“让大家受苦了,我一定会早日平定叛乱,让大家过上安定的生活。”百姓们感动得泪如雨下,都跪在桥头磕头谢恩。
钱镠不仅对黎民百姓慈爱,对从董昌军队中俘虏来的士兵也十分仁慈。他没有侮辱俘虏士兵,更没有对其严刑拷打,而是进行妥善安置。许多士兵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便归顺于他,他的军队不断壮大。
自从归顺钱镠后,来自董昌军队的士兵走在街上不再受到百姓的指指点点,有时甚至还会收到百姓送来的东西。但令他们更惊讶的事情是,每当百姓走到那座小石桥头时,都会停下来磕头。
钱镠对百姓和士兵仁慈宽容,随着战争的进行钱镠名声大震。
钱镠讨伐董昌的第二年,董昌被俘。董昌在被押赴杭州途中,投西小江自杀。钱镠因立功被加为镇东军节度使。
当钱镠大军凯旋途经绍兴城郊那座石桥时,所有的百姓排列在桥的两侧,对骑着骏马的钱镠行叩拜之礼。之后,越地施行钱镠的保境安民政策,经济繁荣,国泰民安。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
为了纪念当初越地人民在那座迎接他凯旋的石桥上拜他为王一事,钱镠便将这座桥赐名为拜王桥。
如今,拜王桥仍在古香古色的府山直街南端默默守护着一千年前一代王者的传奇。拜王桥的石级、石栏和桥两岸的石板路经受了千年风雨,已被打磨得拥有了江南特有的柔美神韵。钱镠英勇善战且仁爱天下的君王之风,成就坚硬石桥的美名,也成了绍兴的一道风景。
作者: 编辑:余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