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如梦
盛新虹
晚明时期,越州大地群星璀璨,张岱无疑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称其为明朝最后的贵族,亦当之无愧。他含着金汤匙出生,书香门第,簪缨世家,别人辛苦一生所追求的荣华富贵,他一出生便已经拥有。他自称纨绔子弟,好美婢,好梨园,好茶淫橘虐,爱世间繁茂,迷恋一切美好事物,吃喝玩乐无一不讲究精致。
但命运之神不会总是垂青于某一个人,张岱四十八岁那年,充满血腥的改朝换代不仅颠覆了整个王朝,同样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前半生繁华,后半世苍凉,一切奢华靡丽过眼皆空,富贵公子转眼间便成为了让人避之不及的下层贫民,正如《红楼梦》“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张岱身边所存,唯“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但他仍然很可贵地保持着一个读书人的人格和尊严,选择避居山林,潜心著述。张岱一生著作颇丰,涉及面广,尤其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著有《琅嬛文集》《石匮书》等。
张岱,号陶庵、陶庵老人。撰写《陶庵梦忆》的意图,张岱在另一书中所说,或可借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因南渡后想见汴京旧事,故摹写不遗余力。若在汴京,未必作此。乃知繁华富贵,过去便堪入画,当年真不足观。”说的是张择端,更是他本人的心声。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昔日赏花、品茶、观剧、宴会、远游,这些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和奢望。张岱痛定思痛,借梦自嘲,通过追忆当年的兴盛与欢乐,抒写内心的忏悔和苦痛。是为书名“梦忆”。
全书共分八卷,收录一百三十二篇小品文。各卷篇目的安排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着内在的匠心。从开卷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到最后一卷始于繁华,终于凄凉,全书所写皆为作者当年亲历亲闻,或写形形色色的民间奇人和独特的民俗绝艺,或写各种口腹之欲、声色之乐,或写风花雪月、奇花异宝、亭台名胜及各类收藏,内容丰富,可谓无所不记,篇篇珠玑。
优渥的生活让张岱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爱书画诗赋,能品会赏,文笔老到,文采卓然,以“小品圣手”名于世。在书中,张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富足与奢华的晚明生活画卷,他用细腻生动的描绘,清晰鲜明的节奏,章法有致的特色,将日常生活中很平常、很普通的一件小事,用看似漫不经心、幽默俳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分发挥了小品文的清淡而回味悠长。其中《湖心亭看雪》是描写西湖雪景奇观的名篇,张岱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以浅淡的笔触融入西湖山水之中。此小品文惜墨如金,执简驭繁,余味绵绵,深得短文真义之三昧。
从高高在上的云端跌进泥淖,张岱心底的痛苦与哀伤自然难以释怀,然文中描述轻松活泼,隽永清新,情态可掬,读之如品甘茗。我想这来自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贵族精神。富与贵不可同一而语,真正的贵族,贵在精神,是具有内涵的思想者,是把一切都做到极致。贵,在于灵魂的滋养,是世家风范和自身修为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写此书时,河山早已易主,然文中多次沿用前朝旧历,这番故国真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是他落魄暮年最后的绚丽。这位享尽人间烟火的前朝公子,坚守了一个文人的尊严和气节,骨子里藏着一颗忠贞义士之心。他是真正的贵族,诚如书中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读《陶庵梦忆》,张岱丰富的人生经历与不流于俗套的真性情,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他遵循本心、忠于自我,他的才华雄浑如骏马,他有趣的灵魂在晚明的万里江山里自由狂奔,肆意挥洒。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他的光芒万丈,他的跌宕狂喜,早已变成了文化苍穹上的星光,永远停格在浩瀚的宇宙中。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书生的那股子气
严国庆
好友出了书送我,我带回家,泡好茶,开始读。书在手边,好比友人陪在面前说话。看到动人处,习惯拿起笔,于空白处写些什么,这又好比握手,或是拥抱。我现在就沉入这样的情景里,一句感慨的话流在了书页上:书生的那股子气!
这个感叹号,写在作者所著新书《书生意气》的某一页,首先因为书如其名。但,肯定还可以有很精彩的理由。
“山里的孩子”,是作者袒露在文字里的物质与精神原点。他在山的深处出生、长大,经历的启蒙、苦难和开禁就有了不那么明快的底色。因此,他的反思、追问与期许,也就有了比年龄还跑得快的基调。送别几十载,迎来数十年。他从新昌里白岩出发,又总是返回,实质是往返、穿行在变化的时代里。这使他的作品足以摄取历史的印痕,让书写升华为创作。《我那遥远的里白岩》《父亲进城》《母亲的钱包》《玉儿》《山里的声音》等故土篇章,都引我靠近。《我那遥远的里白岩》这部小说5万多字,接近整部著作四分之一的文字,安于开篇,意重重,思切切。因为忘不了,所以回得去。
这里有必要插入的细节是,我与作者同龄,我俩相交于读诗会友的20世纪80年代末。走过这些年,经历很多事,一起迎来很多变,但每逢大事总在一起、见面直呼名字的亲切,从未随风飘落。有时候,我看着作者圆脸蛋想:你怎么有介多不同?原来,“里白岩”亦远却近,我看到乐为书生的作者,身上有那么一股山野之气;再细辨,里边藏着不惧天真的傻气,还有遇事不一定懂得转弯的硬气。这,该是他的不同之来由吧。
是什么,让作者的青春和中年的情感与创作走向,顺理成章地展开着个人文化趣味以及品质的构建?他在文字里自由缩放视野、变换角度,形成属于自己的“书生情结”“书生笔记”“书生观察”和“书生情怀”。自选成集,集而有度。感性的,是诗意;理性的,是思虑——由里白岩而新昌,由新昌而绍兴……视域放大,人往高处,书生襟怀已然广阔。“人是一天天长大的吗?不,是一幕幕长大的,正是这些难忘的一幕幕,构成了你的全部人生。”一如平日聊天忽然听见他的不同凡响,在作者这部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话语。我想,书生的这股人文气,可谓“是什么”的答案本身。
在我眼里,作者是读书人,是报人,是诗人。角色的交互与联通,丰盈着一位新闻工作者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他读过的书以及书里书外的念想,可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让我很感兴趣的是,他高中就学的澄潭中学开同学会,邀请函就是一首诗;诗他写的,收在书里,殊为别致。他曾专门为自个供职报社的一次春节晚会赋诗《延安东路628号》;题目硬,文柔软——“大楼醒着/报纸醒着/新闻醒着/我们是记者/我们是报人/我们守望着时代的船舷……请铭记延安东路628号/记住我们生生不息的光荣梦想/记住我们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记住我们朝夕相处、奋发进取的岁岁年年。”他思秋瑾、念鲁迅;也以笔为器,弹唱物质的玉米和精神的爱情;今人的状态当如先人所愿。书中有段话,过目难忘,他说总以“三有新闻动物”自居:有点新闻兴趣,有点悲天悯人的新闻情怀,有点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理想。我在书中关注他的“关注”——“菜地和菜农”“公园的公共价值”以及“古城更新与保护”;谈及“城市三笔”备料尤足,他便底气很足地寄希望于既有大手笔也有神来之笔,更不能少的是尊重历史之工笔。书生之真气,都在文字里见了。
少时朗读《沁园春·长沙》的书声犹在耳边。紧随“书生意气”一句,是“挥斥方遒”。“气”在中华文化中,指向人的精神状态、人的风貌。“气”不失,必有力;“气”保持,即便“卷”过之后也还舒展、“挥斥”得起来。因此,书生们那股子气,历来很珍贵。
爱友及书,阅读会心,不觉已是书中人。我不也是“里白岩”的孩子?今天与己有关的许多事物,都有着“里白岩”那样古老的根源。我从书中蕴含的源与流之中,仿佛读到了我自己。而写作之价值,就交于未来说话;源在,则流长。
与君处,我只想做个倾听和欣赏者。
作者系市社科联二级调研员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