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宛委,攀缘数十分钟山路后,至阳明洞天。我在一巨阔的石头上,获得王阳明的视角。
立在阳明巨石前,宛委山的风仿佛是我与古人相通的媒介,屡屡倾颓于时间的压力的人,在山水面前,常常变得思绪清晰,自我的意识渐渐洞明。或许,古人对山水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识,或者嬗变升华的“道”,就保存于建筑、诗文和山水本身中。
群山重重,宛委之历史苍苍莽莽。我猜测,王阳明入宛委修心,大约与此有关。宛委山又名石匮山、石篑山,亦名玉笥山,此处重峦叠嶂,阴晴变化无常。《吴越春秋》云:“禹乃登宛委之山,发石,乃得金简玉字,以水泉之脉。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
首先,与宛委山的松树、露水、林间的光、鸟鸣发生一种自然而然关系的是大禹。据《墨子》《史记》等记载,会稽山麓,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为证这一点,司马迁不辞辛劳上宛委山探访,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沧海桑田,也造人,造史册。
自然,史册到不了的地方,视线可以。宛委山的云遮得住光,却遮不住有情人心中的热望。阳明洞天曾赢得唐代文人元稹和白居易的目光驻停。会稽太守元稹曾寻访阳明洞天,游后写下了《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诗道:“禹庙才离郭,陈庄恰半途。石帆何峭峣,龙瑞本萦纡。穴为探符坼,潭因失箭刳。堤形弯熨斗,峰势踊香炉。”而作为他的好友白居易,对友人所在越州风光钦羡不已,也写下了《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越国强仍大,稽城高且孤。利饶盐煮海,名胜水澄湖。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二人以宛委山为意象,以诗词相和,交情甚笃,彰显了一段真挚的友谊。
宛委山内心保留着古典的纹路,陷在古旧的光阴里,留下岁月的骨质。自古以来,宛委山是一座让文人牵肠挂肚的山。在某个鸟鸣阵阵的清晨,一个有志文人与宛委山有了一次魂魄悸动的交集。
自三十岁开始,王阳明独居于宛委山。在山洞前开辟的小块田地里种菜,进树林摘野果,看山谷里云团涌动、日落月升。偶尔,也去附近的云门寺,访僧,烧火、做饭、诵诗,嬉笑怒骂一番,过上几天,再返回宛委山深思。宛委山的太阳的光线,竟一点点热烈起来。
曾读《明史·王守仁传》,其中载:守仁“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在此地讲学论道,这也是“阳明心学”重要的孕育之地。
“阳明洞”究竟是不是一个洞?明代徐渭有诗《阳明洞》为证:“阳明洞天小,名为道流芳。马融今别去,传经冷石房。”这里的“石房”明显指的是一处人工建筑。在我看来,阳明洞天,实为寥廓的思想天地。
现在,阳明洞天赓续到我的站姿里,仿佛我们可以与王守仁并肩交谈。
纵观王阳明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对人类本性的认识和自我完善,强调从内心出发去寻找真理和智慧,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去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
绍兴阳明洞天是阳明心学的发源地,即使王阳明离开绍兴后,也时常思念故乡的阳明洞天:“何年归去阳明洞,独棹扁舟鉴里行?”因而在贵州、江西、广西等地,他曾题写了“阳明洞天”“阳明小洞天”“阳明别洞”等,都是宛委山思绪的赓续。以此为源,王阳明的以“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思想为主体,兼以仁政亲民的哲学思想,便形成绵绵脉流。
而绍兴,也形成“阳明文化十景”,分别为:洞天修道、浮峰探幽、若耶吟咏、云门静定、香炉唱和、陈溪游学、南镇观花、稽山论道、天泉证道、兰亭仰圣。
一个充满危机感和责任感的思想高地,矗立于宛委山周遭的山野、溪流间,醒目、巨阔。
遐思间,一束阳光,突然投向我所在的阳明洞天的一棵山花上,那是阳明心学重要命题之一“岩中花树”的景象吗?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宣迪淼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