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死亡病例达537例!世卫就猴痘疫情再发最高级别警报

2024-08-18 16:37

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4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自2022年7月以来第二次就猴痘疫情发出最高级别警报,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报告猴痘病例数超过1.56万例,已超过去年病例总数,其中死亡病例达537例。(海关总署发布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

瑞典报告猴痘“分支I”毒株感染病例

瑞典公共卫生局15日发布公报,斯德哥尔摩地区一名患者确诊感染了猴痘“分支I”毒株。

瑞典公共卫生局流行病学家马格努斯·伊斯伦说,这名患者在猴痘“分支I”毒株疫情较严重的非洲地区旅行期间感染。患者在瑞典已接受了治疗护理,并遵守了相关防控规定。

卫生局表示,“分支I”毒株与此前在瑞典发现的猴痘“分支IIb”毒株引发的疾病类似,但预计病情更加严重,死亡率更高。瑞典此前已报告约300例猴痘病例,这些病例均与全球“分支IIb”毒株的传播有关。“分支IIb”毒株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而“分支I”毒株则主要通过其他接触途径传播,特别是家庭内部的密切接触,常常感染儿童。

据卫生局介绍,瑞典已准备好诊断、隔离和治疗猴痘病例的安全措施。伊斯伦说,将密切监测疫情,并持续评估是否需要采取新的措施。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为,当前接受治疗的猴痘患者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的风险非常低,但可能会继续出现此类偶发性输入病例。猴痘在我国已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去年9月20日起,我国宣布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猴痘如何传播?要如何预防?国家疾控局此前已有相关解读。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的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非人灵长类动物。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初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

预防猴痘需要注意:

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发生性行为。出境旅游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

如果发生了高危行为,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21天,且不要再与他人密切接触,出现皮疹、疱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行为史。

如家人、朋友确诊猴痘,要注意个人防护,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同时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和其他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卫生间,并做到勤洗手、勤通风。

我国对猴痘疫情实施多渠道监测

去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发布的《猴痘防控方案》指出,我国对猴痘实施多渠道监测,以便及早发现与处置疫情。

《猴痘防控方案》明确,我国猴痘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发现一起、控制一起,及时阻断疫情传播。

主要措施包括:

针对重点人群、出入境人员和一般人群等不同风险人群分类开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人群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措施。

落实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入境人员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疫情形势实施重点场所污水监测,确保疫情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及时转运和诊疗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掌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做好被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尽快遏制疫情传播扩散。加强对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等,同时要求各地在猴痘疫情防控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病例、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等个人隐私。

(内容来源:央视科教)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