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饭后一块热手绢

2024-08-18 14:55

来源:

曾经,绍兴人将毛巾称为手绢,手绢不是随身带的手帕;绍兴人称手帕为绸爿,多随身携带。

退休在家,想起上世纪,也就是自己小时候,逢年过节或平时走亲访友,主人家里有一种表现礼仪的待客之道:主人除尽力做好饭菜招待客人外,还会在饭后准备半脸盆热水。那时的脸盆,多为木制,主人放入手绢,搓一搓拧干,用双手将热手绢递给客人,嘴里还叫着客人的称呼,如平辈称呼,“哥(姐、弟、妹)洗个脸”,不直呼名字;又如晚辈给长辈递上热手绢时,为表尊重,那一定要带上标准称呼的,如:“舅舅洗个脸!”如客人比较多,还要按照长辈、平辈、晚辈的顺序递热手绢洗脸。

当时手绢也没有更多的讲究,大部分是粗布料的。半脸盆热水,同一块手绢,要洗好几个客人的脸,往往是洗完一个,再在热水脸盆里搓一下手绢,再给下一个客人洗。特别是过年时,半脸盆热水洗五六个人的脸是常态,有时甚至更多。也有洗几个客人的脸,换一盆水的。现在看,共用同一块手绢,好象有点不讲卫生,但当时是很正常的事。而接到热手绢的客人,还需要回一句“罪过”之类的谦辞。

顺带一句,那时候,递热毛巾还在一个场景中可以看到,那就是新娘子刚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会指定两个女性亲友(有的还专挑婚姻稳定、贤惠孝顺的),一个负责端黄铜脸盆,内有热水和一块喜庆的新手绢(如绣有喜字或绣有鸳鸯);另一个在新娘到达的指定点位时——如迎喜船到岸、彩车到新郎家门口处,将脸盆里的热手绢拧干,递给新娘子洗脸,作为新娘进夫家门的一个流程。现在的迎亲仪式里应该没有这个过程了,因为新娘子都化了妆,打扮得美美的,哪里还会再中途洗把脸,把精致的妆都洗没了。

改革开放之后形势好起来了,逢年过节、家有喜事,到饭店、酒店招待客人的多了,即使是在家里招待来客,主人也几乎没有在饭后给客人递热手绢了!不由得让人怀念这种表现热情和亲情的仪式。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