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制作工艺后,编出来的手提包花纹将会更丰富。”8月17日,在新昌县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竹编研发中心,77岁的竹编手艺人刘新明正在设计制作一款升级版的新中式竹编包。这款竹编包优雅与时尚兼具,预计下周就能上架销售。
与此同时,在位于新昌县小将镇巧英湖村溪竹自然村的竹编共富工坊,村民董松法在赶制一个筇竹提篮,完成一个能获得150元的收入。董松法曾做过篾匠,如今能重拾技艺在家门口赚钱,他很高兴。
新昌县毛竹资源十分丰富,仅毛竹山就有20余万亩。丰富的竹资源为新昌竹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土。如何进一步提升毛竹的附加值,让“竹山”变“金山”,带动山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去年10月,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从传统竹编艺术入手,组建新昌县公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南明竹编艺术分公司,设立竹编研发中心,并在山区乡镇(街道)建起3个共富工坊,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我们邀请了3位老手艺人坐镇研发中心,设计产品时既守正又创新,市场反响很好。”南明竹编艺术分公司负责人裘国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已根据市场潮流设计推出了竹编包、平安扣、古风团扇等30多款产品,尤其是定价在398元、278元的新中式竹编包,最受女性消费者欢迎,半年时间销售了近300只。
研发中心相当于“大脑”,它的高效运转为共富工坊注入了原动力。裘国方告诉记者,村民计件取酬,多劳多得。对于难度较低的产品,由各共富工坊根据研发中心提供的样品自行生产。对于一些高难度产品,如新潮龟甲编中式果篮,则由研发中心的师傅负责完成难度较大的果篮主体,再将半成品分发到相应的共富工坊,由当地掌握相应手艺的村民上篮口、篮底,再打磨、批灰、上漆……
“工坊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培养更多传承人,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辐射带动更多人群增收。”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南明竹编艺术分公司一方面积极走访乡村竹编手艺人,吸纳更多人才,延伸共富工坊触角,一方面到竹产地开展竹编公益培训,提升山区百姓创业创富技能。为让更多人学有所成,竹编公益培训课还开进了长者中心、青年夜校。截至目前,已有600余人(次)参加了竹编培训。
指尖开出“富裕花”。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竹为媒,继续做大研发、加工、培训文章,让新昌竹编“出山”又“出圈”。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