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漫步“绍兴中轴线” 倾听历史与自然的交响

2024-08-16 14:53

来源: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消息不仅让北京中轴线备受瞩目,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国内其他同样蕴藏着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城市中轴线。

那么,“绍兴中轴线”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去探寻一番。

梅山一带。(骆海淼 摄)

历史与自然的交汇

“绍兴中轴线”是在都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人认为,越子城的中轴线位于府衙门至秦望门的南北向,但也有人认为,从大绍兴视角看,中轴线为南起秦望山,北至巫山(梅山),沿途串联起卧龙山、塔山、蕺山和府河,形成了一个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空间。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的脊梁,更是一条文化的纽带,将绍兴的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同时隐隐指向未来之路。

沿着中轴线从北到南,第一站便是梅山。

作为绍兴的标志性山体之一,梅山不仅风景秀丽,更因为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而闻名。登上梅山,俯瞰绍兴城,仿佛能感受到千年以来那些文人墨客的灵感流淌。

继续沿中轴线南行,蕺山和种山迎面而来。这两座山在绍兴的城市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在城市防御和生态环境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了绍兴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寄托。在这里,你可以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漫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蕺山一带。(记者 章斌 摄)

一座城市一道河

旧时,绍兴的府河从南门入城,大体按今天城市中轴线解放路的走向,一路向北,穿城而过。如今,由于城市发展需要,鲁迅路口至大江桥段已经改为暗河,待流到大江桥时,重新露出面容。但这府河,又犯了越地特有的拗脾气,再不肯好好往正北走,而是转头往东。这段西东流向的府河,也被浙东运河借用,等流过小江桥、香桥,再度转往北、还拐了个弯才出城,最终注入曹娥江。

府山。(记者 章斌 摄)

府河不仅是绍兴的生命之源,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绍兴便以其发达的水运成为区域内的重要商业中心。府河作为主要的运输通道,承载着粮食、丝绸、茶叶等货物的运输任务,促进了绍兴经济的繁荣。到了宋代,随着河道的进一步拓宽和治理,府河不仅是城市的经济动脉,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府河的水流缓缓,河面上时而有小舟轻轻划过,荡起层层涟漪,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老的水墨画中。河两岸的青石板路和垂柳成荫的小道,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

在现代化的今天,府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河畔的公园和步道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他们在这里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越王台上千年风云

从古城中心的轩亭口出发,沿着府横街西行约1公里,就能到达卧龙山的南麓入口。卧龙山是越大夫文种的安息之地,故又称种山。康熙年间,因皇帝南巡驻跸于此,改名为兴龙山。历史上,这里曾是府治所在,因此俗称府山。

卧龙山上古迹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越王台。越王台背靠青山,面朝长街,建筑庄重典雅。

站在越王台上,山风阵阵,别有一番滋味。周围林间的风声宛如战鼓和号角声,耳边仿佛可闻历史深处传来的士兵的呐喊声。当年,越王勾践的精兵就是从这里出征,奔赴战场的。在勾践的领导下,依靠文种、范蠡等大臣的辅佐,越国采取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最终实现了灭吴的伟业。这正是越王台虽看似平淡却蕴藏深厚历史底蕴的原因所在。

穿过越王台的幽深大门,迎面而来的便是越王殿。越王殿位于龙山南麓的高处,端庄中不失雄伟。殿内正中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巨幅图画,两侧则是文种、范蠡、西施等人的画像。这两座古建筑一上一下,顺着龙山的地势延伸,飞檐翘角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古雅别致。

在越王台和越王殿之间,矗立着一株高达十多米的千年古柏。尽管已枯萎多年,但其虬枝怒张、昂首挺立的姿态依然展示着昔日的风采。据说这株古柏是宋高宗赵构手植,如今它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将越王勾践的台与殿紧密相连。

登上越王台,胸怀顿时开阔。凭栏远眺,南面是郁郁葱葱的龙山,犹如屏障般矗立,衬托着越王殿的庄严大气。向东北望去,古城的全貌尽收眼底。通衢大道、寻常巷陌、电视塔、黑瓦粉墙,小城的古雅与现代的雄伟交织在一起,意韵悠长。站在此处,仿佛“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抬眼远眺,千年历史风雨如云烟般飘过。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董晓晓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