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学齐探索 童心探气象

2024-08-15 14:49

来源:

一、气候与人类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天气、气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阴晴风雨,寒暑交替。气象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从古代的气象历史到当代气象观测,掌握气象预警的相关知识,是我们要去探寻的重点,跟着我们的脚步出发吧。

二、气象历史沿袭

我国最早关于气象的记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14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而我国有气象仪器记录的历史则可以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外国人来华进行气象观测,设立气象台站,清朝政府的海关气象观测也实际为外国人管理,彼时,由中国人自主的气象事业亟待发展。

三、近代气象

竺可桢(1890.3.7-1974.2.7)我国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的奠基者。

1929年,竺可桢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这是中国人进行本国气候区域划分的首次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于1958年正式提出“小气候”概念,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963年,他又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详细分析了中国气温、降雨量和太阳辐射3个气象要素的特点,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增加了因时制宜。

四、当代气象

近年来,全国逐步建成种类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气象站观测网,多部门安装了自建气象观测设备,为气象数据观测、精准预报等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然而,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站网建设使用的标准不一,气象探测环境参差不齐,气象要素观测精度、频率存在差别,数据接口、报文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气象服务的效果。有关专业人士称,需要统筹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整合现有气象监测设施,优化和完善站网监测布局,提升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共享气象数据资源。

五、总结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对于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了解了许多为我国气象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灾害天气防护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气象研学活动是短暂的,但我们对于气象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编辑|张睿轩妈妈

指导老师|刘老师

图片|研学之旅和谐小分队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艺涵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