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市松陵造船有限责任公司的船文化博物馆里,展陈着一段古沉木,它长8.6米、直径79.5厘米,呈灰色。据检测,该木头有2900岁。
古沉木即阴沉木,是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层的枯木残根,被世人称作万木之“精灵”“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
这根古沉木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绍兴水域变迁的实证。
一段古沉木,长8.6米,直径79.5厘米,呈灰色
7米深处现木头
“你快来看看,我这里挖出了一根木头,请你来帮忙把关一下!”3月24日,正在忙碌的绍兴市松陵造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关明接到朋友的电话,让他去看看一建筑工地挖地下室遇到的奇事——在7米深的泥土内,有一根已经炭化的大木头。
对木头颇有研究的何关明到现场后,惊喜地发现这竟然是一根古沉木,而且从炭化的程度来看,距今应该很久远了。他告诉记者,古沉木实为炭化木,在远古时期,原始森林中的树木遭受到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如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将树木冲入河流湖泊海洋之中,在水底泥沙中被浸泡和磨压。随着年代的久远,这些树木改变了原来的物理性能,木质内的脂肪、糖类等都在水中溶解得干干净净,清除了蛀虫、细菌的生存空间。
在船文化博物馆一楼展厅,记者看到这根庞大的木头。数据显示,这根木头长8.6米、直径79.5厘米,由于出土后逐渐风干,如今其炭化后充满肌理感的外表展露无遗。“这其实不算完整的树干,为了挖掘出来,我们截取了保存最好的部分,从直径来看,这棵树原来的体积还是比较庞大的。挖掘出来就放在了空旷地带,让其自然风干,而且木头不能进行清理,保留了岁月留下的所有痕迹。”何关明解释。
为了弄清楚这根木头的年龄,何关明通过文保单位牵线,委托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进行放射性碳检测定年,得到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2900年左右!“这样的年份是事先没有想到的,所以我就想要好好把这根古沉木收藏起来,让来参观的人都能够看到它,并通过这根木头,去了解绍兴的水域文化。”
记者从鉴定证书上看到,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就此木的常规放射性碳年龄、现代碳含量百分比和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定,测出放射性碳年龄为2920年,误差在正负30年左右。
并非第一次出土
古代原生木材丰富多彩,有樟木、楠木、麻柳、蒲桃、花梨木、坡垒、枫木等,这些埋藏在江河湖泊海洋水底泥沙中达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古沉木,“冲久身似铁,压重品超凡。一朝见天日,丽质惊人寰”。据了解,出土的古沉木由于树种的不同,色泽千差万别,有棕色、灰色、紫色、黑色,也有外红内黑或黑皮红心的,而何关明收藏的这根古沉木呈灰色。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在绍兴出土有着数千年年份的古沉木。据介绍,在过去越城区的一些房产开发过程中,也曾出土过一些古沉木。有一段时间,嵊州境内的曹娥江畔,还有不知情的江边居民,将古沉木拿来当柴烧。
“绍兴是水乡,河湖纵横,但多数人觉得离海还是有一定距离。但在数千年前,如今的袍江、马山一带,均为海域,海域周边不乏原始森林,随着自然灾害等的发生,海域、河湖的分布有了很大变化,千万年前的海域变成了陆地,原始森林里的树木自然就被深埋在了地底。”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专家陈国灿教授认为,陆地区域发掘出古沉木,也印证了绍兴水域的变迁。
对此,对绍兴水文化、船文化颇有研究的何关明也表示认同。他说,府山顶上有“望海亭”,根据史料记载,古时,绍兴城以北的东湖、袍江一带都是海洋,远古时期绍兴会稽山一带则是原始森林,其中生长着大片的名优木材,从多次古沉木的出土情况来看,也与史料记载的情况较为相符。
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书记载,越国建都都在沿海港湾处,从会稽到琅琊,都是港口,这便是海洋性国家的标志,这也印证了古越绍兴原本就是一座海边城市。
具艺术创作价值
古沉木经过千万年磨蚀造化,有的被水底的泥沙腐蚀得丝丝缕缕,增强了材质的肌理美感;有的则变得刚劲挺拔,显示出峥嵘不桀的力度,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再加上水中的沉木被岩石挤压,以及多种矿物质渗透,使它变得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因此深受木雕大师的喜爱,绍兴更是不缺国家级的古沉木雕塑大师。这根古沉木,何关明打算好好地收藏起来,结合船文化博物馆的内容,让木头“讲述”绍兴故事。
在何关明的造船车间内,原本已经破旧的乌篷船逐渐焕发光彩。他指着老师傅正在修复的乌篷船说:“这艘乌篷船是我父亲年轻时候造的,过去了20多年,很多地方都破败了。我要修旧如旧,让这些船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和古沉木摆放在一起的乌篷船,是最早修复的一条旧船,两者并列,看上去相得益彰。在何关明心目中,造船是自己一辈子的爱好,乌篷船是离不开的文化乡愁。在此之余,他经常收集许多与造船相关的物件和史料、老照片等,古木就是其中一项。
他表示,严格说来,古沉木已超出了木头的范围,而应将之列为“珍宝”的范畴,有“纵有黄金满箱,不如乌木一方”的民谚流传。古沉木按照产地划分,以海南的最好,浙江、四川等地则次之。古沉木的收藏和创作,也如乌篷船的传承保护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需要不断有人去发掘和传承,才能让古木焕新颜。而收集古沉木本身就是一种寻觅美的过程。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文 黄霄/摄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