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子城的中轴线

2024-08-13 21:37

来源: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越子城——越国早期的都城,它是否也有其特有的“中轴线”?

“择中立国”的理念缔造越子城

越子城是在范蠡所筑勾践小城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所以在讨论越子城中轴线时,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越王勾践的建都理念。当范蠡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完成越都城建设时,勾践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他问范蠡:“吾之国也,扁天地之壤,乘东南之维,斗去极北,非粪土之城,何能与王者比隆盛哉?”意思是说,新建的越国都城,偏处东南一隅,离北斗星又很远,这不是个卑贱的都城吗?又怎么能和帝王居住的都会去比昌盛呢?这是事关越国都城是否符合“择中立国”的大问题,当然应该包括在越都城规划建设的理念之中。范蠡提出“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的都城选址思想中,既包括了城市的区位理论问题,也包含了居于越国之中的择中理念。而勾践提出的问题,不仅在于“越国之中”,更在于“中国之中”,与他后来逐鹿中原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无论是一统之国还是诸侯之国,都有“择中立国”的传统。因为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历代执政者都以“天下”为空间视域,正如林之奇《尚书全解》中所说,都城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用勾践的话来说,就是“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禀受无外;滋圣生神,呕养帝会”的都城。前后联系起来看,虽然勾践没有直接提到中轴线问题,但“择中立国”的理念已经表达得十分强烈。

中轴线是都城建造中的礼仪轴线

所谓中轴线,一般是指建筑群中可以统领全局的中心线。《周礼·考工记》讲到营建国都时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天子的都城占地9平方里,按城门数量来构筑城市干道。越都城由于城市地理环境的因素,无法严格按照九经九轨要求布局,但出现在勾践小城中心线上的几个基点,似乎已略显眉目。如越王宫台之前所设的百官聚会“朝宫”,就在卧龙山南麓;以禹祠为宗庙的位置,虽然在小城之外,但仍符合“左祖”礼制;所谓“右社”即社庙,宋代称社稷坛,就在越子城右侧。当然,仅凭这几个基点,尚难形成一条中轴线,但越子城的空间核心线已初露端倪。

中轴线是在都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学者认为,都城有一条穿越朝宫的礼仪轴线,这条礼仪轴线是与皇权合一的。东汉以后,封建王朝的都城礼仪轴线持续发展,逐步成熟,最终形成了严谨的中轴线对称格局。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礼仪中轴线的首座都城,是曹操兴建的魏王之都邺城(见唐晓峰《上古城市景观的衍变》)。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中轴线是在礼仪轴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中轴线在本质上就是一条礼仪轴线。当礼仪轴线在都城建筑群中发挥统领作用时,中轴线就眉目清楚了。从越子城中轴线发展过程看,确实与礼仪轴线的出现密切相关,时间点就在吴越国东府(即东都)出现之际。

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钱镠效仿唐代两都制,以杭州为吴越国西府,越州城为吴越国东府(也称东都)。在东都建设上,充分利用此前业已存在的浙东观察使治和越州刺史治,这本身就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以此为朝宫,当然十分合适,但仅凭这点还是不够的。于是,钱镠取唐代诗人元稹“谪居犹得住蓬莱”句,依托卧龙山势,在朝宫之后兴建蓬莱阁,使以朝宫为核心的越子城礼仪轴线,显得更加气势磅礴。同时,又在蓬莱阁、朝宫的南延伸线上,连接莲花、车水两桥,再由此向南,直抵秦望门,门外又有拜王桥,以郡人拜谒钱镠而名。至此,自南而北,以拜王桥为起点,经过秦望门、车水桥、莲花桥、朝宫等基点,直达卧龙腹部的蓬莱阁,形成一条长约2里的越子城中轴线。需要指出的是,就中轴线两端而言,北端是钱镠亲自建造的蓬莱阁,南端是郡人拜谒钱镠的拜王桥。南北两端,无不体现了对皇权的崇拜之礼,称之为礼仪轴线,可谓恰到好处。

越子城的中轴线在府衙门至秦望门南北向的线上

越子城的中轴线,虽然在吴越国东都时期已经形成,但中轴线是如何统领越子城官署区建筑群的,官署区建筑群的不同层次和左右对称又是如何展开的,直到南宋时期才开始明朗起来。南宋绍兴府城,不仅是陪都,也是两浙东路治所,各个层级的机构建置,特别是府一级的机构建置,明显多于其他各层级。综合屠剑虹、许珊珊绘制的《南宋绍兴府城图》和明万历《绍兴府志·旧子城图》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地处卧龙山东南麓蓬莱阁之下的吴越朝宫所在地,便是南宋绍兴府治(安抚司治)所在,凸显了绍兴府治的主体地位。府治东侧置签厅、通判北厅,都是府治的核心机构;西侧置录事参军廨舍,为专业的城市管理机构。

从府衙门至越子城秦望门的南北向中轴线上,官署建筑群由近及远大致按三个层次布局:第一层次,从府衙门至莲花桥,在地理位置上离府衙最近,安置的都是与政府关系最为紧密的机构,包括签厅公事廨舍、提刑司干办公事厅、通判南厅和司理院。第二层次,从莲花桥至车水桥,也就是越子城的酒务桥北水门至酒务桥之间,这一区块面积较小,以安置经济管理机构为主,兼及部分行政机构。主要有都酒务、比较务、都物料场、夏麦仓以及签判厅、察判厅和提举司干办公事厅。第三层次,在车水桥至拜王桥之间,除安置观察判官廨舍外,其余均为驻军营地,驻扎全捷系将第十三指挥营、全捷系将第四指挥营、雄节系将第一指挥营和崇节第七指挥营。

越子城官署建筑群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布点时,也体现了对称布局的原则。如绍兴为浙东大府,置三个通判厅,即通判北厅、东厅和南厅,实行东西对称和南北呼应布局。在经济管理机构中,同样是酒业管理,都酒务在中轴线以东,与中轴线以西的比较务形成对称。总之,南宋时期越子城的官衙建置与官署建筑的中轴线布局,至今仍然值得回味。

这条统领越子城官署建筑群的中轴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越子城用地规划和空间布局的依据,更在于它体现的中华民族“贵中尚和”的文明理念和自古以来的宇宙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追求!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任桂全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