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比以前更牢固、更漂亮了!后面的老房子里,还多了好些新功能!”最近,灵芝街道嘉会村的村民们再次踏入“三普文物”宝盆庙,巨大的变化让他们眼前一亮。
今年4月,嘉会村的这座百年老庙迎来了全面修缮工程。与此同时,庙北侧的不可移动建筑群也随之进行了升级改造。如今,焕然一新的庙宇,新增的白事礼仪场所“福寿馆”,都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村民们面前。这些变化不仅为庙宇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其成为了乡愁的联结点。
百年老庙展露新颜
宝盆庙是嘉会村三处“三普登录点”之一。所谓“三普登录点”,是指自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登录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
历经百年风雨的宝盆庙,在时间的侵蚀和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部分建筑结构出现了腐朽老化的迹象,风貌发生改变。
今年4月,灵芝街道嘉会宝盆庙修缮工程正式启动,经过数月精心修缮,秉承“修旧如旧、原址保护”的原则,宝盆庙终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越城区文物保护所是本次修缮工程的牵头单位之一。所长吴梦龙告诉记者,宝盆庙作为当地的土地庙,在数百年持续使用过程中,庙宇的内部格局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由于村民的多次自发维修,山门屋面和门窗的原有形态已不复存在,部分墙体中的支撑结构,如梁、枋等也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堵单调的“大白墙”。
为尽可能还原原始风貌,专家团队四处奔波,收集老照片,并从年长村民的口中探寻历史的痕迹。同时,团队还参考了绍兴地区传统的土地庙建筑风格,最终以较为精准的方式重现了宝盆庙的昔日风采。
“这次修缮工程,小到瓦片,大到梁柱、墙体,都进行了妥善处理。”嘉会村党总支书记袁兴荣说,“一些旧风貌都得到了保留和修复。比如,原本瓦片下有一层‘竹编垫’,使用至今已经破损严重,如今用相同材质进行了替换,并在其与瓦片间增添了防水材料,既保留了传统,又增强了实用性。”
“原本倒斜的梁柱拨正了,瓦片也翻新了,现在的宝盆庙看着可真精神!”自去年整村拆迁后,村民老罗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宝盆庙了,如今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只要这座庙还在,我们的乡愁就有了一个永恒的寄托。”老罗感慨道。
“宝盆”二字因何而来?
灵芝街道嘉会村,旧时也称为阳川、阳嘉龙。据乾隆年间的《阳川孙氏宗谱》记载,孙氏一族自元末明初迁居阳川后,因此地濒临西小江的特殊地理位置,主营盐业,历经明、清两代繁衍生息,在此深深扎根,阳川也逐渐发展成一处颇具规模的集镇。
“宝盆庙可以说是古阳川文史发展的原点。”《嘉会文史新探》作者孙品联告诉记者,所谓原点指的是孙氏始迁祖因战乱从富春山(富阳)迁居古阳川时,曾将宝盆庙一带作为最初的落脚点,而后来的故事也由此起航。
据了解,宝盆庙的具体建造时间不详,普遍被认为是明清时期建筑。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宝盆庙)》中可以看到,宝盆庙是村中的土地庙,原有二进,如今只存第一进山门。庙内墙体中嵌有清康熙二十年和清光绪十三年等多块碑记,字迹模糊,隐约可辨认的部分记载了当时村民捐献田土、钱银数额,猜测或与庙宇修缮事宜有关。历史上,该庙由周围十三社共有,庙前为较宽阔的道地,原有一戏台,但现今也不复存在。
关于“宝盆”二字的出处也有多种说法。一说与西汉大臣、会稽太守朱买臣有关。在不少戏文故事里都有传唱,朱买臣家贫却爱好读书,家无三分薄产,四十岁时仍是个落魄书生,靠卖柴度日,还一边砍柴一边背诗,被人笑话是“书痴”,其妻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而离去。多年后,朱买臣因学识得到汉武帝赏识,锦衣归来,前妻前来求复合,但朱买臣取了一盆水泼出去,说倘若“覆水能收”才肯答应复婚。前妻羞愧难当,不久后自尽而亡。这也是成语“覆水难收”的典故。这种说法的支持者认为,“宝盆”与朱买臣的这盆水有关。
“但事实上,这段故事糅合了姜子牙与前妻的故事,历史上并未有过朱买臣‘马前泼水’的记载,加上朱买臣与宝盆庙所处年代相差甚远,可信度很低。”袁兴荣表示。
在村民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宝盆”似乎又与巨商沈万三有联系。清初周人龙《挑灯集异》中有一则故事,称沈万三尚未发家时,见一渔翁捕捉青蛙,于心不忍便买下放生。是夜被蛙鸣吵得睡不着觉,到早上前去一看,数只青蛙盘踞在一个泥瓦盆中。沈万三将盆带回家中,其妻偶然丢进去一支银钗,盆内顿时“银钗盈满”。随后靠着这样一个聚宝盆,沈万三得以发家致富。
“小时候还可以看到村中不少人家的灶壁上有聚宝盆图样,离宝盆庙不远处还有座‘聚宝桥’。或许当年宝盆庙建造者也曾参考了这一传说,因而把庙称为‘宝盆庙’。”孙品联说。
除了传说故事,也有研究者认为,“宝盆”二字或许由地名而来。“南宋嘉泰《会稽志》曾有记载,‘梅市乡在县西北二十九里管里三——梅福里、永新里、宝盆里’,也就是说至少从南宋起就有了‘宝盆’这个地名,远早于沈万三的年代,而‘宝盆里’正是如今嘉会一带,因此‘宝盆庙’名字的由来很可能与地名相关。”曾多次呼吁保护嘉会历史文化遗产的文保志愿者张国雄说。他还列举了周边其他几个以“宝盆”命名的设施,“元末明初时,西小江尚是一条大江,江与内河间有‘抱盆(宝盆)堰’相隔。嘉会一带曾以盐业为主,周边还有‘宝盆团、宝盆仓’,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宝盆’地名在这一带的重要性和历史渊源。”
古建筑群有了新功能
在宝盆庙的北侧矗立着一组古朴的建筑群,因与宝盆庙紧密相邻,被一并列为不可移动建筑。在宝盆庙的翻新工程逐步推进的同时,这片历史悠久的建筑群也经历了精心的升级改造,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它们将被赋予一个全新的角色——作为村民举办白事礼仪的“福寿馆”,这一变化巧妙地解决了村内老年人在辞世后缺乏适当礼仪场所的困扰。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袁兴荣接到了村民老王的紧急电话,老王称他家里的老人过世了,但村子拆迁后大家都住进了高楼,停灵成了大问题。幸运的是,彼时嘉会村的老年文化中心尚未拆除。
然而,这次事件深深触动了袁兴荣。他意识到,必须为村民们开辟出一个既尊重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空间。最终经多方协商和批示后,宝盆庙北侧的不可移动建筑群被改建为白事礼仪场所。
如今,福寿馆的厨房设施已经一应俱全,馆内充足的活动空间能够轻松满足数十甚至上百人的餐饮需求。颇具人性化设计的休息室则为未来参与礼仪活动的村民们提供了休憩空间。
“目前,福寿馆的消防设施安装工作已接近尾声,宝盆庙的外部修缮也已完成,佛龛等相关工作预计在下个月全面竣工,很快就可以与大家正式见面了。”袁兴荣说,村民搬离后,这里确实冷清不少。大家虽然为住上新房而喜悦,但心中仍然怀念着过去的生活和家园,“未来,宝盆庙将继续承载起嘉会一带村民的精神寄托,并与福寿馆一起成为村民们维系乡情、寄托乡愁的重要场所。”
宝盆庙的外围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周可阳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