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称为“手谈”,始于晋代。《世说新语》曰:“支公以围棋为手谈”。禅宗高僧支遁(字道林),长居越州,喜欢以围棋交往好友。信奉道教的书圣王羲之,在兰亭以文、棋会友,为境内最早的弈棋活动记载。一代儒相谢安隐居东山时,棋手云集,千年“棋墅”古碑证明当时已有最早模式的棋院。回首当年“兰亭雅集”,正是永和的年号,他们三家合流在“茂林修竹”之下,吟诗、饮酒、戏水、弈棋等等,足见“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为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如此和谐的体现,莫如围棋了。围棋推崇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平和地对待事物,淡泊而虚怀。一旦欲望强烈就会变得贪得无厌,世界若失去平衡就会导致战争。早期的围棋开局前先放好四个“座子”,按对角线放在星位,两黑两白,阴阳平衡,相映成趣,这也体现了古人的中和之道。
追溯越地围棋史,王羲之、谢安、支遁作为道儒佛三家的代表人物,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棋艺,他们的生平事业与围棋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后,回到剡县的金庭庄园隐居,实现其“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的心愿,并在父母灵前设筵祭祀,立誓“止足之分,定之于今”,从此永不为官。在金庭的六年多逸民生活中,围棋是他的乐事之一。清严可均辑录的《全晋文》中,有三札王羲之与围棋相关的帖子,如他写给友人的信说:“再昔来热,如有小觉,然昼故难堪。知足下患之,云故以围棋是不为患。吾其尔无佳,自得此热,憔悴终日,未果如何。王羲之顿首。” 这一时期,北方士族入剡定居的人还不多,当地农村找不到对手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王羲之只好走出去访友下棋,他下面这个帖子说:“明或就卿围棋,邑散。今雨寒,未可以治,谢。”剡县的围棋自东晋北方士族南迁而兴盛,士大夫互访时以纹枰为雅事,王羲之亦乐此不疲。
谢安则东山再起,在指挥淝水之战时颇具儒将风度。他以别墅为注和张玄下围棋,其实谢安棋力不如张玄,但张玄心中害怕,于是两人下了个棋逢敌手。谢安就对他的外甥羊昙说:“我把这座别墅送给你了。”随后,自己就外出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指挥授意各个将领,各自担当职责。“围棋赌墅”这一典故可见谢安的从容镇定,举重若轻。另外,谢玄在前线打败苻坚后,战报送达,谢安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就拿了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像刚才一样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他缓缓地回答:“小子们打败了敌人。”完了兴奋地跨过门槛时,木屐上的齿碰折了他也没发现。
支遁是东晋第一流高僧,为佛学般若六家七宗中的一家——即色宗创始人。《支遁集·妙观章》:“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有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他交游达官文士,擅长草书隶书,能诗善弈。《世说新语·巧艺》曰:“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所说“手谈”不仅是指两人之间弈法的交流,更是在内心世界中领悟玄虚境界的回旋,获得自由驰骋的心理感受。他在《上书告辞哀帝》中述:“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彫纯反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则”。他赞赏“笃慈爱之孝,衔抚恤之哀”的儒家思想。又将佛学引入道学,用“即色”义解释《庄子》的“逍遥”义。足见这是一个博取各家之长、善于兼收并蓄的人物。
综观围棋文化所表现的精神内涵,这里既有道家阳阴变化的学说,也有儒家纵横治世的理念,其间还有与禅理灵机相通的地方。这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暗合与汇流的“小千世界”,它的无穷魅力永远不会消失。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