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绍兴晚报》的深度报道《“无陪护”病房能否走得更远?》引起不少读者关注。
该报道列举到的“无陪护”病房中的两位患者,一位是“家人没办法全天候陪护”,一位是“家人当时无法陪伴、照顾”,现实中对“无陪护”病房有需求的患者还是不少的。此外,还有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一旦生病,都可能出现无家人陪护的情况。柯桥区的绍兴市中心医院试点两周,该院骨科“无陪护”病房已收住近120位“无陪护”患者,而患者和家属满意度达98.8%以上。如果这项服务推广到全市,一年或许能为数万患者解燃眉之急,实乃一件民生实事。
报道中提到,“无陪护”病房护工不同于普通护工,需要接受规范化培训,并要通过护理员考核,掌握包括患者饮食、生活起居、肢体功能锻炼、陪检安全及健康指导等多方面技能。不难发现,培训考核的项目挺多,但主要侧重“护”的方向,“陪”的方向还是有空缺。换句话说,“无陪护”病房并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块“短板”不容忽视,那就是对患者心理的关注和情绪的抚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对医生说的名言,也让我们更深地了解患者的需求。住院病人之所以需要陪护,除了帮洗漱、陪做检查、给护士搭把手等医院日常生活方面具象化的需求,还有相对抽象的情感需求。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患者明明有子女可以陪护,却宁愿选择让老伴陪在身边照顾,为何?一方面是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不增加他们的负担,更重要的恐怕是,老伴能提供更好的长时间的陪伴,而子女照顾起来却未必合老人的“胃口”,甚至因为一些价值观的不同、细节处理方式的不同而闹不愉快。
在不久的将来,除了护工的护理水平会更高,更拟人化的机器人护工也会出现,必定能承担更多护理的工作,但家人住院依然是家庭中的大事,患者有家人陪护依然会是常态。
当下,绍兴市卫生主管部门对全市“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已在积极探索,绍兴另两家大医院也在筹划“无陪护”病房建设。笔者认为,借此机会,一方面要认识到“无陪护”病房的“短板”,明确其“救急”的定位而非普适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护工心理课程的培训,尽可能在患者情感需求方面做得更好,满足对“陪”的需求。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