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踢”,是全部、拢总的意思。如:“你的报酬不细算了,每月一脚踢3000元。”又如:“这次活动预算经费,一脚踢不要突破10万元。”
“一脚踢”,它的本义是打架,某个功夫高手,一脚可以踢翻一群混混,这种场面粤港影视片中很常见,腿脚功夫好,一个“乌龙扫地”,那些泼皮、痞子被踢得东倒西歪、屁滚尿流。方言往往在活学活用中不断衍义,后把活总揽、钱总算等皆曰“一脚踢”了。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因公干采访绍兴旅港同乡会会长倪铁成,他用一口绍兴话讲述创业初期之“一脚踢”:“三年困难时期,我舅舅给了我6000元钱要我自己‘淘撑’,我开始做搪瓷生意,开了一间厂,除了谈生意,还要采购、跑街、当搬运工、晚上当门房和睡沙发守夜,上上下下‘生活’一脚踢。”他的夫人王思远也跟着“一脚踢”:一连生了3个儿子,曰伟龙、伟虎、伟豹,靠一个人带,背上背着小的,在厂里为员工买汰烧,兼做杂工。还有个爱乡办学的港商张杰,我们去拍片的时候,拍他“一脚踢”的全程:一个人去阳澄湖买蟹,拖拖曳曳过海关,接着是分拣、捆扎、储藏、出售,张着一双瘢痕累累的手,事无巨细“一脚踢”。所谓港商,其实就是一个小本经营的“浑身转”的蟹贩。
“一脚踢”也见于粤方言,但历史上,粤即越也,根脉是一家。绍兴人去广东那边做生意的人也特多,人多交流,语言也“走亲”了。老一辈绍兴人对“一脚踢”张口就来,小时候看到收破烂的上门,大人会指着墙角一堆破铜烂铁报价:“一脚踢五角,要就拿走。”劳务用工,当下也还在用这个词:“工资一脚踢5000元,七金八金要交自己去交。”这土话,给人一种痛快、爽利之感。
“二黍苞”,它的方言发音为“贰(èr)粟(sù)蒲(pú)”指的是玉米棒子。乡人在用此词时,还有点区别,被剥了外衣的裸者,一般称“贰(èr)粟(sù)”,刚掰下,带壳的称“贰(èr)粟(sù)蒲(pú)”。
“黍”,又称糜子,见诸经传,是五谷之一,而玉米不在五谷之列,俗称“六谷”,有点被排挤、讥笑的味道,冠以“二”,就是这个意思。“苞”,它的本意是花骨朵的外衣,玉米扬花结果时穿的就是它,所以北方把玉米又叫“苞米”。二黍+苞,这称呼有点架床叠屋的感觉,所以乡人把剥了“苞”的直接叫“贰(二)黍”。
民间有一俗语很流行,曰“癞头苞,现落镬”,但上口时成了“癞头婆,现落镬”,这很让人不得其解。昔时乡人把癞头的女人称为“癞头婆”,癞头虽有碍观瞻,但竟要被“落镬”烹之,实在是于理不合。这其实是白读之故,“婆”者,“苞”之异读也。这俗语指的是不齐头的癞头玉米,收了之后现时鲜吃。日常用的是它的比喻义:当场兑现。如:“今日加班,下班时老板把加班费结了,癞头苞,现落镬。”又如:“店里买了双皮鞋,试了穿上,旧的扔到垃圾箱,癞头苞,现落镬。”这土语,也许正是“获得感、幸福感”的一个生动写照。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