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小石佛怀古

2024-08-05 08:21

来源:

出新昌县央于村西南约一公里处,便有小石佛。

小石佛历史悠久,有“先有小石佛,再有大佛寺”之说。相传,古时剡溪在流经央于向西北拐弯处有一巨石,途经船筏常逢洪水于此处触撞而毁。高僧僧护闻之,遂立愿在此雕琢佛像以佑众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僧护来巨石不远处(现小石佛景区)搭茅棚为庐,并精心雕刻了一尊小弥勒佛石像,欲以此为模,在巨石上雕一大佛。后因巨石风化难以成型,僧护受佛点化至石城山开山琢佛,才有了“三生圣迹”的弥勒宝像和“越国敦煌”的大佛寺。小石佛亦因此得名。

至唐,李白、杜甫等数百位诗人在小石佛游憩,吟诗唱和,并经此登天姥山。小石佛又成了浙东唐诗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据《南明吴氏宗谱》和五代十国闽国翰林院大学士李仿所撰《始祖武功大夫墓志铭》载,晚唐诗人吴融偕其长子吴浚曾在小石佛隐居。吴融,越山阴人,唐龙纪元年(889)进士,仕至翰林学士,升丞旨,加赠太保、太傅、户部尚书。当年,他或随诗友进剡至“无邻无里不成村,水曲云重掩石门”的小石佛,遂携长子吴浚在此开枝散叶,成新昌吴氏始祖。“傍岩依树结檐楹,夏物萧疏景更清。滩响忽高何处雨,松阴自转远山晴。见多邻犬遥相认,来惯幽禽近不惊。争得便夸饶胜事,九衢尘里免劳生。”《书怀》这首诗情景交融,便是他隐居小石佛超尘脱凡、淡泊悠闲的真实写照。吴浚聪明天授,才学兼优,登后唐同光二年(924)进士,吴越国钱肃王赐名“元之”,官至吴越枢密使。吴越归宋,吴浚不事二帝,以小石佛为家,养道自乐,以终天年,并建祠在栖雾桥旁,为新昌南明街道吴氏始迁祖。

宋至明代,小石佛建有小石佛教寺,传有释氏教化风俗居此。日本僧人成寻阇梨(1011—1081)在《参天台山·五台山记》中载:宋宁熙五年(1072)赴天台山国清寺做佛事。五月十一日,“从嵊县出发,经新昌县城,夜宿王婆亭”。“十二日辛卯,天晴。卯时出发,过十五里,辰三点至县仙桂乡,亦有石阿弥陀佛堂,寿昌寺僧正明知大师弟子行者(姓李)建立。行童出来敬茶,而依器秽,不吃。过十五里,约午时至天姥。”相传寿昌寺旁葬有节度使、转运使、刺史驸马、将相郎中,多不胜计。

明至清,小石佛设有驿铺,为明清两代新昌境内九铺(三溪、市西、柘溪、小石佛、赤土、班竹、会墅、冷水、关岭)之一。有坐北朝南的堂屋三间,东西厢房与路廊相接,成四合院建筑群,院中筑有亭、井。建筑群四周围有木栅栏。驻有铺兵若干。

清康熙年间,山阴籍人富明宇赘居新昌,置有田产,将小石佛改建为“普济庵”,并把自置田地、山场一十余亩捐入庵内,招僧住持,施茶以济行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四月,其后裔富灏、富堂、富圻继祖遗志,重整庵宇,延僧接住。

……

历经沧桑,现今小石佛仍屹立风尘。现有建筑占地千余平方米,其中五开间路廊,东西两侧石库门完好依旧,檐枋有龙、蝙蝠等吉祥物浮雕,近300米长的谢公道穿堂而过。路廊北山墙立有石碑五座。南山墙侧建有佛堂,石弥勒佛像坐南面北,案前香火缭绕。路廊东北有二幢五间平房,前为百余平方米的庭院,院内一口古井的水清澈甘洌,施茶遗风尚存。2009年,小石佛及其中谢公道分别被列为新昌县和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晨,霞光中的小石佛遗世独立,静谧如斯,但依然是那样的活泼灵动,卓尔不群。那历经千年蜿蜒绵亘的谢公道和泛光的累累卵石,让人仿佛可听到昔日伐木开径的劳动号子声,见到古往今来茶马驿道上人头攒动、或息或饮的景象。形似弯月又留有众多诗人足迹的栖雾桥和桥下潺潺溪水,仿佛在诉说浙东唐诗路上李白、杜甫等四百多位诗人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的悠悠古韵。且古刹犹存,佛声不寂。寺旁小石佛山春吐杜鹃、秋酿红枫;周边田野或麦浪翻滚,或稻香四溢,清风明月、鸟语蛙鸣。“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也足让更多的后人去细细品赏、慢慢吟唱。

(作者:陈丁宽)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