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古镇的非遗市集。
留学生了解非遗文化。
“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中的制茶展示。
近日,2023年度全省非遗保护发展评估指数揭晓,非遗大市绍兴名列全省第二。
竹编、根雕、泥塑、黄公糕、青瓷……这些非遗项目,在炎热的夏夜一下“火”了起来,融入人们的生活场景。记者深入探访绍兴各地非遗市集、体验工坊,发现在“古城热风”中,绍兴非遗正勾勒出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生活的“文艺消夏”新图景。
A
非遗市集
聚拢人间烟火
夜幕降临,柯桥区柯岩景区的鲁镇老街华灯初上。古法灯笼点缀小桥流水,民俗风情街熙熙攘攘。游客或乘坐乌篷船夜游鲁镇,欣赏地道越剧,观看鲁迅笔下人物演绎的舞台剧;或穿梭于夜间市集,感受古城夏夜的文艺气息和浓郁烟火气。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购物和娱乐的需求也更多元。传统百货商场难以完全满足消费者对创意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商品的需求。人们更注重对历史文化、艺术氛围和多样化的消费体验,而“市集”模式恰好可以满足这部分需求。
走进夜鲁镇市集,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热气腾腾的嵊州小笼包、上虞臭豆腐、安昌腊肠、夹塘大糕、新昌芋饺、紫阆黄公糕等绍兴非遗美食,还能看到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汇集展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非遗传承人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现场演示传统非遗工艺,令人大开眼界,吸引了各年龄层观众驻足欣赏。
位于越城区迎恩门风情水街的西昌市集同样精彩纷呈。这里主营绍兴非遗产品、土特产、特色小吃、百货、书画古玩等,重现了历史上水街码头、南北货物、商贾集聚、人员熙攘的热闹景象。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繁华的商业街区。而古老的非遗从历史深处走来,融入当下火热的生活里,蓬勃生长着。
B
非遗体验
助力文化旅游
今年年初,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全省第二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名单。绍兴市10个市集上榜,包括风越里文旅市集、夜鲁镇市集、笛里故市等。这些文旅市集各具特色,“非遗传承”成为共同亮点。
以诸暨市苎萝市集为例,它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施传说”中西施出生地——苎萝山为名。市集摊位涵盖了“西施传说”“同山烧酒传统酿造技艺”“棕编”“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西施团圆饼烹饪技艺”等诸暨本土各级各类非遗项目30余个,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非遗技艺,还能亲身参与体验,深入了解绍兴的文化底蕴。
来自上海的游客孙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旅游景区的商业街,几乎是模式化的,相似的布局,相似的产品,商业气息太重,个性化不足。非遗项目却能在小小的摊位空间里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我第一次在景区的市集里逛得津津有味,感受到绍兴浓厚的人文气息。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在柯桥区安昌古镇的“安昌有集”,游客可以参与“安昌腊肠”的制作过程,了解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而在上虞区的“上虞文化旅游风情街夜市”,游客则可以体验“曹娥戏”的表演,感受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嵊州市“文书里周六市集”,嵊州根雕、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越乡龙井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均在市集展现,优美的越剧唱段配合悠扬的琴声,让人沉浸其中……实际上,这与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不谋而合,《规划》明确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在各地景点中,通过这些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产品,同时,利用当下“文旅热”的优势,将宝藏非遗们尽数展现,为非遗的普及与传承带来新的活力。
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杨佳佳告诉记者:“我们正努力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打造‘非遗+旅游’新模式,吸引更多游客感受绍兴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机。”
C
非遗工坊
融合多元空间
古老的越地遗风,也有着现代化的表达途径。散落在城市中的非遗门店,展示着绍兴独特的非遗文化,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夏季,走进“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仿佛进入了一个微缩的绍兴文化世界。折扇轻轻一打,“迎恩书场”便响起了嘈嘈切切的丝弦声;“非遗空间”汇聚了非遗大咖的越绣、花雕、黄酒、茶叶、铜雕、盆景等作品;“茶道美学”活动区则飘起袅袅茶烟,俨然会稽山中一溪流云,氤氲芬芳。
“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不仅是展示非遗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近日,来自也门、土耳其、玻利维亚等国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体验了花雕制作、剪纸、棕编、拓片、黄酒制作、红茶制作等非遗项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文明实践班也门籍留学生哈南告诉记者:“中国有着古老的制茶技艺,不同地区的饮茶习惯各具特色。在绍兴市体验茶类非遗,让我感受到茶不仅是饮品,饮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希望能让各国朋友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
除了“越红·绍兴非遗客厅”,绍兴多个地方设立了非遗工坊和体验中心。在这些空间里,非遗传承人不仅展示技艺,还开展培训和互动体验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去。如:暑假期间的新昌县天功坊非遗文化园内,组队进行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而工匠们也常常带着材料和工具“出摊”,开展非遗活动。
“传统砖瓦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俞秋红告诉记者:“我们在探索非遗创新发展,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同时将非遗项目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带到更多人的身边。”
记者手记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绍兴非遗保护形成了融通古今、启迪未来、传承创新发展的独特文化现象。
在古今交织中,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姿态走进人们生活,焕发勃勃生机。走在绍兴的大街小巷,“非遗印记”无处不在,不胜枚举。想来也是,“非遗”本就从人们生活中来,在历久弥新里孕育新的美好。“非遗出摊”不仅是一场传统文化的“主动社交”,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当然,随着“非遗”在“出摊”中释放“被看见”的力量,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也面临着新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非遗传承,如何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