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周一,大暑。中午12点驾车出发,大约1小时40分钟到金庭镇镇政府,与镇宣传干事小裘一起去事先联系的章女士的桃形李门店,了解桃形李和村民采摘桃形李的情况。经过华堂村村委时,参观了新落成的村委办公室,商讨届时到村做书法讲座事宜,并赠送我主编的画册。随后去了王村长家,村长正在包装桃形李,准备寄送外地。华堂村村民就是这样,李子采摘后,在家打包外寄或到集市上卖。后来又走访了村中的王氏大祠堂、剪纸体验馆、华堂墨问民宿等场所。晚上与从城里来的好友一起体验了“羲之雅宴”活动。当我晚上再次经过王氏大祠堂时,已是另一番景象。
只见“书圣”牌坊下,灯火通明,游客在夜市中穿行,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平溪江上的木桥上凉风习习,纳凉的人们搬一个躺椅放在木桥上,非常惬意,感受不到这是41度高温下的盛夏。下文是我一天的感受。
兰亭,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后人所熟知,兰亭的曲水流觞活动为历代文人所仰慕。然而,对于王羲之来说,金庭才是他灵魂的栖息地,而华堂则是他子孙后代繁衍之地。
王羲之出生于书法世家,也是道教世家。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说:“东西晋南北朝之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书法世家与道教世家合一,很有可能是因为书法创作与道教的画符相关联。这是因为书法创作看似“随心所欲”而实际上每一个笔画都是“中规中矩”的,即文字的可识别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种境界,对于普通书法家来说,是难以企及和想像的,能做到“中规中矩”已相当了不起了。因为“从心所欲”很简单,一旦“从心所欲”就马上逾越“规矩”,即文字的不可识别,也就变成了“画符(乱涂乱画)”。要做到既“从心所欲”——从心底自然流露,又符合书法的规范,这不是一般人,一般情况下能做到的。故当时王羲之书写完《兰亭集序》后,重新书写时,不管怎样都达不到那种效果,所以他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如果把王羲之所说的“神助”与道教“画符”联系起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书法的这种“神助”状态。对于现代人来说,道教的“画符”是民间的一种方术,是不可信的。但是,从道教的仪式看,它有一个“真人”附灵的过程,然后是用毛笔在符纸上书写。也就是说,书写者虽然是那个作法的道士,但是,好像另外有一个“神”左右着他的那支笔。对道士来说,所书符纸是有长生不老或治病救人的灵性的。反过来,如果符纸没有灵性,那么,人们会认为这个道士是假的或没有“真人”附灵。因为魏晋时人,相信符纸的灵性,服食符纸的记载很多,这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思议的。
如果把这个思维类比到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上,就可以解答《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那天,王羲之与参加雅集的名士们在兰亭曲水流觞,赋诗饮酒,非常高兴。雅集后,决定结集成一本诗集,并公推王羲之为这次雅集作一篇像现在学术会议后的综述性文章,记录雅集的盛况,作为诗集的序言。这时,酒精对王羲之大脑的刺激刚好到达既不清醒,又清醒的状态,即“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他提起毛笔奋笔疾书,一挥而就把这个过程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了下来。因为是介乎半醉不醉的状态,因此,出现了几次笔误和涂改。这个过程犹如“真人”附灵画符的过程,也有些像在“程序”控制下的电脑毛笔书写。当然,对书法来说,这个“真人”或“程序”是书法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电脑程序的预先设定。祁小春《早期道教的画符写经与书法之关系》的研究,为这种思维模式提供了依据。这就是《兰亭集序》创作的思维过程。
然而,书法对于王羲之来说,只是心灵安放的一种外在表现,而真正安放王羲之心灵的是道教(道家)崇尚的隐居山林,观赏逍遥的自我。因此,王羲之在晚年选择了魏晋时期道教胜地金庭,携子操之由会稽山阴迁居剡县金庭(今金庭华堂村东)。而王羲之选择金庭的真正原因可能与传说中的始祖王子晋“理金庭洞天”有关。
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因治水直谏被废为庶人。据《道藏》记载:“王子晋上嵩山后数年之七月七日,乘白鹤谢时人,升天而去。……号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而《道经》则说得更明确,王子晋修仙之地是“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
金庭山又名瀑布山、桐柏山,南接天台,是浙东四明山支脉。南北朝沈约说:“高崖万沓,邃涧千回,因高建坛,凭坛考室。” 是历来为高士名僧和隐者们休息之地,也是文人们踏访之地。晋代的谢安,唐朝的杜甫、陆羽、李白,五代的罗隐,以及后来的赵孟頫、张岱等文士们先后到过这里。
另外的原因是,剡溪两岸在战乱之时,四面环山,物产丰富,适宜家族定居。唐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云:“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再加上王羲之的蒙师卫夫人随儿子李充也到嵊州甘霖独秀山一带定居;郗超为著名隐士戴逵在逵溪卖宅隐居,促成了王羲之在金庭一带的定居的信心。
从相关记载和他与友人交往的信件中,大致可以还原王羲之在金庭的生活状态。他在给朋友谢万的信中说: “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耶?”在《十七帖》中,他说:“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
可见,王羲之来到金庭后,十分开心,尽享田园之欢,亲情之乐。在《笃喜种果帖》《青李来禽贴》(《十七帖》之二帖)中,记录下了各类水果的特色,还从朋友处打听良种,与家人一起翻耕修葺、采摘。也不忘记邀请友人一起游山玩水,弋钓为娱。《晋书·谢安传》:“(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
金庭华堂村成为王羲之后裔世代聚居的地方,可能与魏晋时北方“五胡乱华”,无法回归故乡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有关,也与王羲之在金庭的安居乐业有关。而王羲之的这种躬耕陇亩、修植桑果的思想在现在的王氏后裔中也能感受到。
在《世说新语》中,有王羲之曾伯父、“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护李的记载:“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而在王羲之的《青李来禽帖》中,有写信向友人求青李良种的描述。可见,王氏一族有爱李之传统。
据介绍,1959年,华堂村果农引种红心李接穗嫁接桃形李成功,从此,桃形李成为王氏后裔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来源。
然而,桃形李作为经济作物,成熟的李节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因此,采摘十分辛苦。据村民介绍,由于白天炎热,有些年长的村民晚上十二点就带着手电筒上山采李。而到凌晨三、四点时,村民都上山采摘李了,李园灯火点点,远远望云似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在缓慢移动,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惜,这道风景线只有上山摘李的人才能感受到,只是苦中作乐的一种享受,这样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当听说凌晨三、四点就出去劳动时,使我想起在分田到户前,生产队里的劳动场景。那时,还是读初中之时,每到暑假,为了多争工分,就跟随父母亲,三点钟起床去割稻谷了。现在想想也感觉辛苦,想不到植李、摘李也这么辛苦。如果遇上台风天气,则一年的辛苦可能会化为乌有。台风过后,满地都是被台风吹落的果子。当我作为文化特派员第一次去华堂村,镇宣传干事小裘带我去参观桃形李园时,不至一次地说,种李的果农很辛苦,靠天吃饭。难怪《世说新语》会说“当风雨来时,大孝子王祥要抱树大哭。”
但是,那里的村民很乐观,生生息息,农闲时,以书画自娱。华堂村也因王氏子孙多擅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而有“画堂”之称,“华堂”之名由此演变而来。
为了弘扬王羲之的书法精神,2004年,在华堂村(金庭观)举办了嵊州首届国际书法朝圣节。至今年,已举办了23届,吸引海内外热爱书法、向往王羲之隐逸生活的学者、书法家前来朝圣。建立了王羲之艺术馆,展示书法作品。我去华堂村时,那里就有一个中日韩三国书法家的书法展。
我相信,随着嵊州交通条件的改善,高铁的开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书画家和游客来金庭华堂采风写生、旅游考察,感受王羲之的书法精神,体验王羲之的隐逸生活,延续着王羲之的故事!
(文化特派员张东华 ,记者高建峰整理)
作者: 编辑: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