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国家电网宣布甘肃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甘电入浙工程)开工建设。
甘电入浙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是甘肃继甘电入湘、甘电入鲁工程后,第三条±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也是世界首条在送、受两端均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跨区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该工程总投资约353亿元,线路全长2370公里,起于甘肃武威,止于浙江绍兴,途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浙江6省区。
工程计划于2026年迎峰度夏前建成投运,将配套接入电源1520万千瓦,其中煤电400万千瓦,新能源1120万千瓦。届时,甘肃每年可向浙江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超过50%,每年可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212亿千瓦时,替代燃煤消耗6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0万吨。
甘肃作为我国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能源资源种类齐全,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居全国第四、第五位,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主通道。而浙江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达6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8%,面临保供、转型双重压力。建设一条“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对缓解我省能源供需矛盾有着重要意义。
甘电入浙后,对绍兴而言,意义更加重大。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朱江峰告诉记者,近年来,绍兴全社会用电量每年约520亿千瓦时,其中70%以上依赖外部输入。工程投运后,绍兴的用电需求将得到更有效的保障。此外,还能保障绍兴电网安全,推动全市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
工程将在武威和上虞分别建设两座换流站。其中受端换流站位于上虞区驿亭镇。为积极推动工程顺利开工,此前,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已做了大量工作,如促成属地政府做好前期工作、组建工作专班、召开协调会议等,为工程按期开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西部甘陇大地的风和光,点亮江南水乡的灯和景。
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该工程额定输送容量800万千瓦,直流线路长度约2370千米,起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止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途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浙江6省(自治区),跨黄河、越长江、穿秦岭,将陇原绿电直送至浙江,有力推动甘肃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加快浙江形成“一环四直”特高压骨干网架,提高绿色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电力保供能力。
绍电积极推动工程落地
绍兴地方电源均以煤电为主,本地电源发电量煤电占比约为80%。引入特高压清洁能源可快速提升绿电在电力能源中的占比,推动全市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实现绍兴地区的“双碳”目标。
随着我市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集聚提升,集成电路、动力电池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绍兴上虞、柯桥和越城区的工业园区新增用电需求旺盛,仅上虞经开区的新增用电负荷已达到150至200万千瓦。同时,因绍兴用电中心主要位于绍兴北部、杭州湾南岸,诸暨灵绍特高压站500千伏送出线路已全部重载,一旦发生故障,绍兴将面临大面积拉闸限电风险,亟待在绍兴东、北部负荷重心区域新增电源布点,形成强交强直、东西互济的电网格局,确保我市能源安全。
自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立项启动以来,省市区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电力系统相关领导给予关注和支持,多次开展专题调研,作出重要指示,为工作指明了方向。
组织保障先行到位。作为国网绍兴供电公司的的“一号工程”,甘电入浙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超前谋划实施,政策处理取得阶段成效。受端换流站位于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占地18.2公顷,通过10回500千伏出线分别接入绍兴、宁波地区。2023年6月2日,国网绍兴供电公司促成上虞区政府召开特高压前期工作启动会议并成立区、镇两级政府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发文成立市县两级公司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累计召开各级专题会议、推进会议、内部协调会议50余次,政企合力攻坚,为工程按期开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2023年12月11日,国网上虞区供电公司党委与驿亭镇党委签订了《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国网上虞区供电公司将根据驿亭镇发展特色与需求,科学规划地方电网网架,提升区域整体供电可靠性,加快新能源及居民充电桩建设,为属地经济发展提供电力支撑和电力保障。同时,联合镇政府开展助农增收、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活动。
驿亭镇党委和上虞区供电公司运检发展部党支部、小越供电所党支部在特高压作战指挥室开展党建联建活动,协商和推进特高压前期工作,积极交流后续工作开展,凝心聚力做好当地民生和保障相关工作。
倾听民生化解矛盾。针对红线内坟墓迁移难点问题,供电公司通过航拍绘图、现场定位、网格化调查登记等方式,全面排查、逐一建档;在充分尊重地方文化习俗的基础上,抢抓时间窗口,采用“先行实施迁移地公墓基础建设,红线内坟墓分类分片、先易后难、有序整体推进”的策略,组织动员迁坟工作,赢得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此外,供电公司前期经过大量摸排,将坟墓分为有主坟和无主坟两大类,针对有主坟挨家挨户逐一开展入户走访,耐心细致倾听村民诉求,摆事实、讲政策,有效消除村民误解和抵触情绪,实现在法治轨道上柔性推进政策落实。
“今年年前恰逢雨季,道路泥泞导致施工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影响了新墓建造进度。为了抢抓工期、在3月底前完成迁坟工作,我们在过年期间提前谋划,尽早开工,组织人力物力,这才赶上了原先计划的进度。”上虞区供电公司小越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刘李豪说。眼下,涉及站址的近300户农户完成了补偿协议的签订工作,300多座坟墓也顺利迁移。
如今,站址及临建用地已整装待发,临时电源已接入,各项配套工程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将以青春之我践行“光明”承诺,为推动东西部能源互联、共谋高质量发展贡献绍电力量。
为浙江注入澎湃动能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强省、能源消费大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亿千瓦。“十四五”期间,浙江率先建成以“三交两直”特高压为骨干、500千伏“东西互供、南北贯通”、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并通过6回特高压交流线路、3回特高压直流线路、9回500千伏交流线路与省外电网相连,省外来电占浙江年用电量的三分之一。
浙江电网迈入特高压时代10年来,“西电东送”特高压电力通道已累计向浙江输电超6600亿千瓦时,有效优化了东西部资源配置,为保障全省电力供应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浙江深入践行“电等发展”,加快构建以特高压交流环网、特高压直流为主干的坚强大受端特高压网架,持续推动外来电入浙以及千万千瓦级沿海核电和新增天然气发电机组并网,提升能源保供稳价能力并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是电力电子领域的最高级别应用。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国际上首次应用±800千伏、800万千瓦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首次研发应用4.5千伏、5千安电力半导体器件,将在系统构建、先进控制等多方面创造多项世界第一,有力保障甘肃大规模新能源消纳送出和浙江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沙戈荒”大基地等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工程发挥试验示范作用。
工程汇集甘肃金(昌)张(掖)武(威)地区新能源1120万千瓦,每年可向浙江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212亿千瓦时,替代燃煤消耗6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0万吨。
工程动态投资约353亿元,拉动投资超8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2.4万个,有力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
构建了柔性直流技术和装备产业集群,依托工程所发展的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工业母机可向下覆盖,惠及多个行业和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带动产业链整体提档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