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唐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乘一扁舟随运河而下“引领”问览越中名胜。为了更加了解大运河以及我们美丽的故乡——绍兴。2024年7月21日上午,袍江中学初二(11)班“逐梦”小队一行10人游览了新建的浙东运河博物馆,并学习了运河精神。
知识渊博的博物馆讲解员阿姨娓娓道来浙东运河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浙东运河属于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起于萧山西兴、终于宁波甬江入海。始建于春秋,西晋时期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航运河道。历经百年岁月,运河仍然保持畅通,在新型交通工具的代替下,它才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时至今日,古镇依河而兴、人来人往。从越国的固陵、句章开始形成的对外港口,使绍兴丰盛物产与宁波良港融为一体,浙东运河成为中国大运河南端连接国外的唯一出口,渐成海上丝绸之路。
馆中有大量古籍文献、历史影音资料都寄托了古人对越地山川之美的渴慕。古越风光,尽在河湖。唐大和年间元稹和白居易分别写下了一段唱和诗:“舟船通海峤,田种绕城隅”;“堰限舟航路,堤通车马途”。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则写道:“遥闻会稽美,且度若耶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对越地的向往一览无余。
越中多名士,而浙东运河就一直是吴越文化的生发和传播之地。禹治水于越,“宛委得天书”、“毕功于了溪”。越王勾践以胆剑精神树王者风范,以及西施泛舟采莲现风流,其故事传于吴越大地。汉有王充,吴有虞翻,魏晋南北朝人物荟萃。唐代诗人多来越游,形成“唐诗之路”。辛亥革命前后,绍兴更有蔡元培、鲁迅等先驱,光辉业绩,功垂史册。此外,如“鉴真东渡”、“阳明讲学”等均是佳话。
此次实践活动时间虽只有两个小时,但我们却收益良多。我们了解了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学习了古人的美好的开拓精神。同时制作了红船模型,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对“红船精神”有了更深了解。年轻的我们,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有着无尽的能量和潜力,只需要一个目标,就能激发出无尽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我们需更好地传扬运河精神,磨砺自我,使少年赛鸿鹄!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姜京和 编辑:夏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