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长长的灰色高墙中嵌着一扇小小的拱形木门,拱门上方“大通师范学堂”六个大字诉说着不能忘却的过去。7月14日上午,元培小学605班彩虹小分队推开掩映的学堂大门,开启一场跨世纪的相逢。
一进大门,队员们便看见刻有“大通学堂”的四字牌匾高高地挂在中式风格建筑之上。屏门一副板对:“吾越有三仁焉,杀身成名,求仁得仁又何怨;人生同一死耳,泰山独重,虽死不死乃自由。”其中的“三仁”就是指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位烈士,人虽已逝,精神长留。
在校外辅导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展陈厅,了解了大通学堂在民主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意义。1905年9月,民主主义革命家徐锡麟、陶成章创立了大通师范学堂。这是江浙反清革命集团光复会的活动中心和辛亥革命前夕皖浙武装起义的重要活动据点,也是我国近代最早专门培养、训练革命志士的军事学校。1907年,秋瑾曾接替徐锡麟、陶成章,被推荐为大通学堂督办,最后在此被捕。队员们走过一间间教室、办公室、训练场,仿佛听见学生们声声操练的呐喊,听见他们整齐的步伐踏着青石板,还有徐先生在讲台前痛斥国难,挥拳击桌,声泪俱下……
推开礼堂的大门,映入眼帘便是那“浩然正气”四字。这里是大通学堂师生的集会之地,其正中央站立着三座塑像分别是:徐锡麟、陶成章、秋瑾。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肃穆敬礼。“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队员们朗诵着烈士诗篇,感受烈士当年拯救祖国于危难的满腔热血和誓死报国的决心,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礼堂上空久久回响。
“红日生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吾国万疆以仁爱,万年不灭的信仰…”一首红歌献给贤人志士,表达对英雄们无上的敬意。
随后,队员们走进学堂,做一张大通师范学堂试卷,回顾先人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和艰辛,认真体会那段峥嵘岁月,由衷感慨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古城绍兴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自豪。
走出大通师范学堂,队员们觉得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与使命。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队员们将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绍兴市元培小学新605班彩虹小分队
指导老师:郑佩丹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方嘉华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