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4-07-29 13:16

来源:



一部不可多得的奥运史诗佳作

伊贝莎

你知道吗?世界上首位奥运会冠军的职业实际是一位面包师,如果不去读点儿奥运的历史,还真不知道,奥运这项神圣的赛事,曾经有那么多好玩儿历史小料儿!

现代士兵训练中的负重跑,是来自古代奥运会的负重奔跑项目,但这个项目没有在现代奥运会被保留下来,听起来有些遗憾……但项目的更新换代,本是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的,看完从奥运项目的演变脉络,反而更觉得赛事一步步变得更加人性化!

《一本书读懂奥运会》是2013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陶尚芸。此书汉英对照,是一堂丰富的人文英语课,现代人应该了解的西方历史、哲学、文化、艺术、风俗书籍。本书讲述了从1896年届雅典奥运会到2012年第三十届伦敦奥运,各届奥运会的总体情况、历史背景、赛事历程、奥运明星以及幕后花絮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示给广大读者一个崭新的奥运全景。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克而得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奥林匹克运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它的产生与希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奴隶社会的希腊,战争连年不断,为了取得胜利,各个城邦都利用体育锻炼来培养身强力壮的武士,体育运动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运动竞赛,为奥运会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

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的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风景秀丽的小镇。来自希腊各地的参赛者参与角逐,目标就是最终奖赏:一个橄榄花圈和“英雄”般的返乡。除去胜利的光荣,奥林匹克本身赋予了奥运会特殊的意义:高尚竞争,把身体、意志和精神平衡地结合于一体。

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古代奥运会走向全面衰落。公元4世纪末,统治了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立基督教为国教,而将古代奥运会列为非法活动。公元394年,狄奥多西一世终止了纪念奥林匹克众神的所有节日。从此,古代奥运会消失了。

在沉睡了1000多年之后,终于于19世纪末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883年,顾拜旦第一次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运动会扩大到世界范围。1894年6月16日,20个国家派代表在法国巴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重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会议”。会议作出决定,将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就是现代奥运会的开始。现代奥运会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继承了每四年一个周期的传统,借用和发展了某些仪式,吸收了公平竞争、奋勇拼搏、身心和谐发展的古代传统思想。但现代奥运会并不是古代奥运会的延续和翻版,它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产生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全书共27篇,从古代奥运会的起源说起,到 2012年伦敦第三十届奥运会——奥运圣火第三次落户英伦为止,从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冬季奥运会、残奥会的诞生,奥运会项目发展史、运动员衣食住行、八卦趣事……内容全面,时间线清晰,读完脑海仿佛有一整块奥运史地图,不再没有话题可谈。

书中还有许多奥运趣味小知识,比如,第一个奥运比赛项目、第一个奥运冠军、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奥运冠军……还有,1964年东京第十八届奥运会——奥运会首次在亚洲举办;1972年慕尼黑第二十届奥运会——奥运吉祥物首次出现,此书的幕后花絮和明星的奋斗故事很励志,又趣味盎然,真是一本不可多读的奥运佳作,吸引得你读下去读下去。

此书的封面很精美,奥运故事很精彩。英语中文都很有分量,不管在内容还是文笔上,都是上等佳作。英语美,中文更美,图片也美得一塌糊涂,说不出来的美好感觉。

茫茫书海,很多书的问世仅仅是找骂而已,这本不一样,值得称赞和欣赏。第一轮阅读,为语言的优美、内容的有趣,第二轮阅读,为无穷的回味、深邃的心理……越读越有意思。行文如流水,读起来很顺畅,故事衔接得也很好。文字很有文学功底,内容很有历史底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奥运史诗佳作。

作者系绍兴读者。

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情结

刘怡

第33届夏季奥运会将在法国巴黎开幕。中国健儿能在这次盛会上取得多少枚金牌,又将是一段时间里的社会热点。往前数的话,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已经先后举办了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中国不仅实现了“奥运梦”,在奥运赛场上也是当之无愧的金牌大国、奖牌强国。但中国人的奥运情结,并没有因此降温。

观看奥运赛事时,我们不仅会关注中国运动员的成绩,还总会不自觉地把当届主办国的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做比较。可以说,在中国,奥运会的意义是超出单纯的体育竞技的。

其实,不光21世纪的中国人有强烈的奥运情结。自打1907年,中国人第一次听说现代奥运会以来,“参加奥运”和“举办奥运”,就成了一种长盛不衰的精神执念。你可能不知道,早在1924年,就有4位中国网球运动员报名参加第8届奥运会。1945年,当时的中国政府还认真讨论过,申办1952年奥运会。你想,1945年的中国可是一个刚刚经历“二战”,满目疮痍的弱国,“申奥”就被提上了日程。

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和今天一样,赋予了奥运会丰富的政治、外交和文化含义。哪怕当时的中国运动员还不具备争夺奖牌的能力,中国人也希望在奥运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重返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做出的努力,更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那么问题来了:现代奥运会其实是1896年才诞生的,到今天不过120多年;中国人的奥运情结,却持续了110多年之久。

这种特殊现象是怎样出现的?今天我们常说,中国人看奥运,格外重视金牌,这种现象是中国独有的吗?还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个口号,在中国曾经广为流传。它和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听上去有些出入。这两种信条,究竟是怎样共存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就得郑重推荐今天这本《奥林匹克之梦》了。

此书不仅回顾了中国人奥运情结的来龙去脉,还详细梳理了从1895年到2008年,体育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学习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体育在近代中国,本来就担负着重塑国民意识,将现代国家观念灌注到每个普通人身上的功能。它从一开始就没那么简单。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体育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换句话说,中国人看奥运,看的不仅是比赛;他们还在观察祖国的国际地位,观察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了解了这段历史,再去看奥运会,你的感受一定会大有不同。你对中国人的奥运情结和金牌情结,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作者徐国琦,现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全球史讲座教授,是英语学界研究近代中国史的权威学者。徐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系,师从国际关系史泰斗入江昭。他尤其擅长利用海外史料和新视角,考察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徐国琦的专著《“一战”华工》《亚洲与“一战”》,都是填补学术空白的经典之作。这本《奥林匹克之梦》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初版定稿于2008年,当年就被国际奥运史学家学会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作者徐国琦认为,现代奥运会既有爱国主义色彩,又有国际主义特征,这两项要素在中国人的奥运之路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过,徐国琦也指出:两次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中国人的奥运情结,是时候迈向一个新阶段了。中国可以,也应当从“体育大国”,进一步升格为更全面的“体育强国”。它需要整个中国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广泛参与。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实实在在参与进去的,是属于每个人的“体育梦”。他认为,应当让更多中国人主动养成参与运动的习惯,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形成一种与高级别竞技体育互补的运动文化。从这个角度说,严复在1895年呼吁的“鼓民力”这个口号,在今天依然不过时。中国人的奥运情结,完全可以拓展得更充分,使它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有更直接的连接。

巴黎奥运会已经开幕了,每当五星红旗在领奖台上升起,每当中国在金牌榜上的成绩又一次被刷新,许多人都会由衷地自豪和激动。这本书则把我们当下的奥运情结,延伸到更久远的历史中。它告诉我们:中国的体育大国地位,既是一代又一代先驱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持续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缩影。而我们普通人能做的,除了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还可以把体育运动这项习惯,纳入生活方式当中,形成更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也是100多年前,中国的体育先驱们最深沉的期盼。

作者系北京读者

作者: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