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平水惠泉寻考记

2024-07-28 10:14

来源:

因参与编撰地方性茶叶志书,读到两则关于平水日铸茶和绍兴名泉惠泉的史料,激起了探访平水惠泉的兴趣。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载:“惠泉,在太平山。二泉如带,大旱不涸。”文中还附说明:“太平山,在广义绍兴府有两处:在府城东南七十八里,舜山东南;又一在余姚。”钦定四库全书《诗林广记》后集卷九亦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晚年写了一首称赞日铸茶的诗《煮茶》:“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蓝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诗中提到了稽山新茗和惠泉,说会稽山的新茶墨绿如烟,取出提篮中的瓷壶,悠闲地将茶叶放入,浇入惠山清泉煮沸的汤水。日铸茶、青花瓷、惠山泉组合在一起,显得多有情调和意境,堪比在花前畅饮美酒。

六月下旬的一天,事先经宋汉达先生的指点,来到了平水镇小舜江村太平里自然村。宋汉达曾任太平里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我的远房堂兄。这天,他碰巧有事外出,我们就在村内打听,问了不少人,都说不清楚。就在我们进退两难之际,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宋走了过来,说晓得水井在那里,可以带我们去。他热心领我们来到村东南方,在岙口的山脚下,先观察了大井,然而转弯抹角到了一家农户前,观看了小井。大水井旁立一木牌,上书“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文物,太平里大水井,绍兴市柯桥区文物局。”小水井上盖了水泥板,并做了浇平处理,据说是为了出入安全。老宋介绍说,两口水井都是老井,以前全村吃水用水全靠这里,丰水不盈,大旱不涸,远近闻名。特别是小井,深有十来米,内径一米左右,冬天井口热气腾腾,温暖如春;夏天井水寒冽如冰,提吊上来的井水喷洒屋前可以起到降温作用,经井水浸泡的西瓜,清凉可口。现在水井过时了,村民都用上了小舜江自来水。

据史籍记载,晏殊写《煮茶》诗时,被贬工部尚书知颖州不久,庆历四年(1044),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晏殊被贬,撰修墓志只是借口,诬陷他和范仲淹、韩琦等人结为“朋党”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晏殊罢相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也相继被逐出朝廷。面对变故,晏殊泰然处之,以惠山泉烹日铸茶,反其“杀风景”而用之,表明豁达与开朗,你们别说我对花啜茶是杀风景,这茶、这壶、这水比对花饮酒更有情趣呢!

所谓“杀风景”,《诗林广记》列举了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唱道等情形,均属不雅,大煞风景。

那么,诗中的“惠泉”,会是太平里村的惠泉吗?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一般理解,晏殊品用稽山新茶,用太平里的惠泉水煮,茶与水都出自会稽山,顺理成章。而无锡的惠泉是有明确的出处的,唐代茶圣陆羽,他品天下泉水20种,认为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为第二,湖北兰溪“石下水”为第三。另据唐代大臣张又新《煎茶水记》载,水之宜茶者七:扬子江中泠泉第一,惠泉第二,虎丘第三。因此,根据陆羽、刘又新两位古代品茗专家品定,惠山泉均列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

那么,晏殊知颖州(安徽省阜阳市)任上,所说的惠泉是哪种泉水呢?太平里村或无锡惠山相距阜阳都有几百公里,运输成本太大,可能性都不大,且在阜阳市老城西北关外,有口白蟹泉的水质可与无锡惠泉媲美。清道光《阜阳县志》记载:“白蟹泉,在西门外半里许。深不盈二尺,大旱不涸,味极清甘。”清乾隆《颍州府志》记载:“西门外半里,深不盈二尺,大旱不涸,味清而甘,水中昔见白蟹,因名。”所以,晏殊所用的惠泉很大可能是阜阳的“白蟹泉”。

其实,早于晏殊《煮茶》诗问世前的1039年前后,范仲淹知越州任上,在府山南麓岩壁发现一废井,井中有泉,使人清理后命名“清白”泉。他在《清白堂记》中写道,“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可见,清白泉比太平里的井水更有名气,同时,当时的日铸茶与福建武夷山大红袍齐名,日铸茶在达官贵人间已闻名遐迩并相互赠送。又因范仲淹的才能是晏殊首先发现,俩人交情笃深。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庆历新政时晏殊与范仲淹为领军人物。由此推算,晏殊喝饮日铸茶已有时日,在阜阳的白蟹泉冲泡日铸茶,细品茶汤的美好意境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他要传达的,既是对反对派的回应,也是说给在知邓州(河南邓县)任上的范仲淹听的。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