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实施以来
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同心苑”策划推出
“千万工程”美乡村
邀请政协委员当导游
带你一起领略
浙江大美乡村
今天
嵊州市政协委员
吕萍
带我们走进
王羲之晚年归隐地
金庭镇华堂村
导览委员
吕萍,嵊州市政协委员、金庭镇党委副书记。
前不久,华堂村的王羲之后人们登上了央视《国家宝藏》栏目,与张国立、苏有朋共同解读嵊州书法村和兰亭八柱的前世今生,还把书法朝圣节搬到了节目现场。
这个千年古村,瞬间火爆全网。
华堂村位于嵊州市东部,四明山东南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基始率族人聚居此地,至今已繁衍发展800多年。2012年,华堂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华堂村依托书圣归隐地、羲之后裔最大聚居地的独特资源,打造集书画艺术交流、展览、研学为一体的羲之文化传承基地,形成“沉浸体验-品牌农创-书礼研学-古村打卡-文化旅居”的业态组合,吸引了以书礼文化研学客群、古村生活旅居客群、古村漫游打卡客群为主的消费群体,让游客在循迹书圣过程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说起华堂村的村名,还有一段渊源。据传,王羲之后裔多擅书画,家家户户都会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人称画堂村。后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易名为“华堂”。岁月变迁,古村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
漫步在华堂村的鹅卵石街巷之中,只见马头墙高高耸立,牌楼斗拱赋予想象,飞檐木雕巧夺天工。古村现有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多处文物古迹,白云祠、九曲水圳、进士牌坊、老台门、古戏台等一大批明清以来的传统建筑和人文景观分布其间。除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外,还有民宅、店铺、池塘、水井等,55座老台门分布其间,3200米鹅卵石街巷宛转蔓延,一条358米长的九曲水圳贯穿全村。
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王氏宗祠,在古村建筑群中尤为耀眼。宗祠坐西朝东,呈一路二进式布局:第一进依纵轴线布局,为牌楼、石桥、瑞莲池,两侧设置廊庑;第二进为四合式,后大殿前是宽敞的天井,两侧为二层楼厢房。近年来,王氏宗祠完成了修缮工程,不仅可供游客观览,也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村中的三省堂是一间典型的江南宅院,院落小巧精致,颇有江南名士之风。台门设青石门框,门楣阴刻楷书“居之安”,三合院格局保存完整,穿斗式梁架结构,几张桌子放置于大堂,笔墨纸砚置于其上,不时有人于其间临摹、讨论书法。
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活动、“问道金庭”浙江省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等活动,每年都能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集聚华堂,以笔会友。
《晋书》王羲之传载:晚年优游无事,修植桑果,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
相传王羲之归隐金庭后,托好友从成都一带引进青李,经王氏后裔千百年的不断引种改良,桃形李得到普及发展,成为“江南名果”。
近年来,华堂村以特色桃形李产业为基础,结合古村文旅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已进驻盒马鲜生、明康汇等连锁超市,并成立嵊州市第一家桃形李生产企业“丘上万亩”,引入全省首条桃形李数字化智能分拣流水线,开启了精细化运营之路,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注入动力。2023年,华堂村成功创建浙江省第三批未来乡村。
(内容来源:浙江政协同心苑)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