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的得意门生,曾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之一,被誉为“越剧仙子”,她就是嵊州籍越剧名家何英。
7月16日,何英传承傅派收徒仪式在嵊州越剧小镇举行,她招收了自己的第一批5名弟子,将系统地进行傅派“莺声唱法”的教学与传承。
阔别舞台30多年的何英,为何回嵊州收徒?
浙江小百花的“五朵金花”之一
何英,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越剧之乡嵊州,1978年进入嵊州市越剧团。1979年,何英在越剧《四姑娘》里担任伴唱,她独特的嗓音和唱腔,引起了各方注意,既使她成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唯一一个自己找上门要收的学生,也使她走进了刚刚组建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与茅威涛、何赛飞、董柯娣、方雪雯并称为浙江小百花的“五朵金花”。
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期间,何英曾主演《五女拜寿》中的杨三春、《双玉蝉》中的曹芳儿、《大观园》中的薛宝钗、《西厢记》中的莺莺等角色,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何英唱演俱佳,音质甜美,用腔自如,韵味纯正;她身材修长,扮相俏丽,被誉为“越剧仙子”。当年,她演唱的《西湖山水还依旧》和《菱花镜》红遍大江南北。其出众的唱功在新一代越剧演员当中堪称翘楚,以她为代表探索的傅派声腔“莺声唱法”,成为风靡越坛的一种风尚。
1988年参加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获奖,1989年何英却在自己事业的黄金时期,因个人原因告别了越剧舞台。
“越剧傅派艺术是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创立的,是越剧的主要流派之一,对越剧的发展和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傅全香老师嗓音明亮、音域宽广、唱腔华彩、表演富于激情。在傅全香老师众多的优秀学生中,何英就是非常出色的一位。她是青衣中的佼佼者。”傅全香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一级作曲陈国良说,何英虽然离开舞台多年,但她身处异乡,情系越剧,她还不断地在创造角色,2005年参加赵志刚《赵氏孤儿》的演出,2007年自筹资金拍摄了越剧电视剧《李清照》,成功地塑造了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另外,她还多次参加大型越剧纪念演出活动。同时,发行了不少个人演唱专辑,如“越女天下白”系列越剧CD中的《西湖山水还依旧》《菱花镜》,还有收藏版个人CD《琵琶行》《牡
丹亭》和与余杭小百花越剧团优秀演员一起演唱的《莺歌燕啼》上、下集,大大地促进了越剧的传播。
陈国良介绍说,近几年来,何英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傅全香老师开创的越剧“莺声唱法”,为传播越剧傅派艺术,她尝试参与了傅派艺术的教学工作。为了更大范围地普及和推广傅派艺术,何英先后在线上线下开办了8期“莺声唱法”传承班,并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传承发扬傅派“莺声唱法”
此次,何英招收的5名弟子,分别是“百越新龙门剧组”的张羽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谢江慧、福建芳华越剧院的祝洪波、余杭小百花越剧团的王嘉旎以及傅派爱好者朱雅琴。
为何选择来嵊州举行“收徒仪式”?
在何英看来,嵊州是她的故乡,也是她从事越剧艺术的起点。她1978年毕业于嵊州中学高中越剧班,同年进入嵊州市越剧团,1979年拜傅全香为师。这些对于她的艺术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施家岙是女子越剧的发源地,被誉“三花一娟”之首、“花衫鼻祖”的施银花,在这里出生、学艺,她创造了清新朴实的越剧四工腔,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老师创造的傅派唱腔,是在继承施银花四工腔唱腔中发展起来的。
“2004年,在傅全香老师从艺70周年纪念演出的时候,傅老师就跟我讲,希望我收学生,进行傅派唱腔艺术的传承。但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声腔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更进一步弄明白。所以傅老师的心愿我一直没有启动实现。”何英说,最近4年来,她跟随相关老师开始系统学习声乐的发声方法,并尝试将科学发声和越剧的唱腔相结合,以便让傅派的唱腔更具科学性,让演唱者的音色尽可能减少岁月的磨损,让好听的音色得以持久。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思考,我对越剧的声腔有了新的理解,特别是对傅老师当年一直和我强调,也一直在寻找和贯彻的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尽可能保持自然优美音质的演唱方法,有了全新的体会。所以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我可以和更多的同业者们去分享这样的体会和经验。”何英这样认为。
“俗话说,教学相长。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法也促使我更系统地去梳理我对声腔的理解,也促进我对每一个细节更加严谨地去推敲。所以,收徒对我来说同样是一种学习。”何英说,她愿和新的傅派传人一起不断学习、实践、发展,愿傅派唱腔代代相传。
陈国良说,从傅全香老师到何英,她们探索一生的“莺声唱法”,是两代艺术家具有延续性的艺术成就,如今,何英决定正式承担起傅老师当年赋予她的那份职责,系统地进行傅派“莺声唱法”的教学与传承,将为傅派艺术的继承与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