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绍兴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上,绍兴古城(亭山遗址群)考古成果发布,考古发掘证实,亭山遗址群为东周时期越国大型聚落遗址。
亭山遗址群,名字里有个“群”,说明不止一个遗址。经调查,围绕海拔125米的亭山,已发现东周时期亭山、南山、官家溇、南山头、朱家岙、舒家岙、外山、籁山、河山桥等9处越国大型聚落遗址。
亭山遗址大型建筑基址航拍图
亭山遗址群考古已有4年多
亭山在哪里?
南宋《嘉泰会稽志》中说:“亭山,在县西南一十二里。”
亭山遗址群位于越城区和柯桥区,处在以亭山为中心的会稽山以北C形盆地中,东至坡塘江,南到上港沿河,西至娄宫江,北到风则江,面积约7平方公里。
2020年至今,为配合考古前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越城区文物保护所,在该区域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2020年4月17日,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绍兴亭山遗址群考古项目负责人徐新民进驻绍兴开始考古的日子,他记忆犹新。
一眨眼,4年多时间过去了。
“我的家乡在浙江湖州,和绍兴一样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到了绍兴后,我发现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从历史积淀来说,绍兴这座城市都令人敬畏。”徐新民说。
有人说考古队是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长期的野外工作,让他们历经了风吹日晒雨淋,见证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先后参加过亭山遗址群考古工作的专业人员有149人,目前团队有23名考古人。
7月18日凌晨5点,亭山下的南山遗址,一群穿着长衣长裤、戴着帽子的考古人或蹲或站,他们拿着尖嘴的小铲子在探方里刮着泥土,小心翼翼地清理着遗迹……
这几天,绍兴的最高气温超过了40摄氏度。阳光照射大地,使得整个遗址就像一个炙热的大烤箱,人站在遗址上,热浪从上下左右袭来。
为了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他们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5点开工,一直到中午收工,才能稍感清凉。但即便如此,遗址上,烈日下,大家的汗水也还是会像雨水一般,沿着发丝、顺着脸颊,淌落而下。
有人说,这样的高温天,只有撑着阳伞才能优雅地行走;而他们,着长衣戴草帽,只为遗址能够真实地再现。
刮面、判断遗迹现象、清理揭露、拍照、测绘、提取文物、写记录……这些都是野外考古每天的工作内容。遇到复杂遗迹现象或重要文物提取,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古队员经常顶着大太阳一蹲就是几十分钟,汗珠不断沁出。
在野外发掘之后,他们会在现场对文物作简单的整理、修复、记录和绘图,之后更精细的修复则会由专门的人员来负责。
普通人看考古,常常如雾里看花,觉得它严谨、神秘,带有某种新奇的色彩。而对考古人来说,考古就像开盲盒一样,野外发掘不知道下一铲碰到的将会是什么。他们用汗水揭开了一段段被深埋于地下的神秘过往,让千百年前的历史在当下得到重现。
徐新民说,目前,亭山遗址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项目,等待进一步发掘。南山遗址已发掘2万平方米,还在继续发掘之中。南山头遗址已完成发掘工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群考古工作者仍将扎根野外,动手、动脚找东西,俯首案头,编绘一座城市文明的图鉴。
展现东周越国大型聚落形态
自2021年至今,考古人员先后对亭山、南山头、南山这3处遗址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亭山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分北、南两区。亭山遗址北区,发现土台北侧建有临水码头和祭祀坑。祭祀坑内归置各类器物、食物、木炭等祭祀仪式时的用品。
亭山遗址南区,发现建于人工台地之上的正南北向大型建筑基址,现揭露东西长56米,南北宽10.5米,面积约600平方米。该建筑先挖基槽置地垘再立柱,基槽两端加设柱坑,柱坑内垫置边长54~80厘米不等的漆绘方形木柱础。按已揭露的立柱柱网结构,为面阔30间、进深7间。这个建筑基址,当为高等级的礼制性公共建筑。
南山头遗址的黄土台地上发现一批灰坑、灰沟、水井以及大量的柱洞、木桩、横木等,出土大板瓦等重要遗物。
南山遗址分东、西两区,约15万平方米。南山遗址东区的三处人工黄土台地,可分为南中北三个功能分区,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关联。三个功能分区以东西向河道为界,南中两区之间的界河中段未贯通,该通道连接南区和中区,河岸建有小型船坞,筑护坡。黄土台地东西两侧濒临河道,筑有河岸护坡。各个土台内部又以规模不等的灰沟为界,分成若干小区块。小区块内发现柱洞、房址、灰坑、水井等众多遗迹,可能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或者功能性场所。
徐新民表示,以亭山为中心的亭山遗址群考古成果,为我们展现了东周时期越国核心区域的大型聚落形态,全方面揭示了依山面海、河道纵横的沼泽环境下,东周时期越国立国前后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业经济、交通贸易、精神生活等社会生活状态。已发掘的亭山、南山头、南山3处遗址,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越国核心区的功能性区域,当为越国强盛时期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与越国都邑有关。亭山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为我们研究东周时期的越国,提供了翔实的考古学材料,是全方位认知越国的基础。
文物里越国人的务实精神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那么,亭山遗址群里,发掘出了哪些文物呢?
据介绍,发掘区内目前已出土大量文物,类别主要包括原始瓷、印纹硬陶、泥质灰(红)陶、夹砂红陶器物及残片,另有一批金属器、石器等。其中原始瓷器型有碗、盅(杯);印纹硬陶有罐、坛等;泥质陶有罐、豆、盆等;夹砂陶有鼎、支脚等;青铜器有环首刀、镰等;石器有刀、锛等。重要遗物有板瓦、砖,青铜的鼎、盘、舟、剑、王字矛、戉字戈,木桨以及马、金枪鱼、香榧等动植物遗存。
“从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越国人的务实精神。”徐新民说,战国时期,越国先民将掌握的青铜铸造技术和有限的资源用于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而不是主要用来制造礼器,非常务实。这与其他地区有别。
此外,通过动植物遗存可以发现,当时的越人不再“茹毛饮血”,相反,粮食、瓜果、畜禽品种繁多,食物来源丰富。
徐新民说,今年下半年,他们计划举办一个关于亭山、南山头、南山这3处遗址的考古成果展,展品以青铜器为主,讲述越国先民奋发图强的故事。
早在2021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在绍兴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重华在亭山——越城区常禧路南延工程考古成果展”。
该展览展出292件出土器物,全部出自越城区常禧路南延工程涉及的小亭山各类墓葬。展览分三个单元,以考古发掘为主线,通过器物的呈现,向观众讲述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祖先们的智慧和勤勉。第一单元《风云叱咤是越国》,展出的春秋战国时期器物,仿佛听到了越国金戈铁马战鼓擂的激响。第二单元《铁剑铜镜汉六朝》,述说汉六朝时期越地的社会发展、多姿多彩的百姓日常生活。第三单元《巧意情浓有唐宋》,展现唐宋时期绍兴的社会成就、人们生活中的人文情怀。
常禧路南延段在绍兴城南,与二环南路相交,在绍兴文理学院的南边。2020年6月至12月底,为配合越城区常禧路南延一、二期建设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对小亭山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共计45座春秋战国至宋代墓葬,出土陶器、瓷器、金属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600多件。
在亭山及周边区域,多个地块在勘探过程中发现了大规模的遗址、墓葬。由此,考古人员大致确定在绍兴老城西南,以亭山、龙尾巴山为中心,存在着一个以春秋战国时期遗存为主的遗址分布密集区。
徐新民介绍说,今年年底,《重华在亭山——越城区常禧路南延工程考古成果展》图录也将正式出版。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