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是指在夜晚时段,以服务业为主,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消费等需求的经营活动。当前,“夜经济”形势火爆。商务部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央视财经《中国城市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夜游市场规模达到了1.57万亿元。在古城绍兴,“古城仲夏夜”集中打造“热辣滚烫”的夜间消费场景。迪荡后备箱集市、环湖荧光酷跑、古越龙山“青春万岁 一起79”等成为绍兴人民“越夜越精彩”的N种打开方式。不仅是绍兴,全国各地都在开足马力抢占“夜经济”市场。“夜经济”已然成为引领消费热潮的激情冲锋号,更是各大城市抢占旅游市场的重要桥头堡。对此,从统筹规划、文化融合、服务保障三个实践向度推动“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一、繁荣城市“夜经济”要写好统筹规划大文章
“夜经济”涉及餐饮、购物、旅游、娱乐等多维领域,是一个多元融合的系统集成体,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提纲挈领,发挥统筹、分配、协调、引导等重要作用。
一是宏观规划引导。全域编制和实施“夜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城市空间规划等发展蓝图,明晰“夜经济”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领域,综合采取文化融合模式、特色街区模式、旅游驱动模式、生态度假模式等不同形态,彰显地方特色,促进“夜经济”差异化发展,营造有助于“夜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
二是优化经济环境。通过投资、补贴、税收等手段,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夜经济”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优化“夜经济”营商环境,打造增值空间和引流渠道,集中性举办展会、节会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丰富夜间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鼓励经营主体提供更生动更多元的夜间消费服务。
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夜经济”的繁荣不限于城市中心区域,社区和乡村也是重要载体。应当提前布局社区型“夜经济”发展,以社区为中心提供便利的夜间消费场景,更好更直接更广泛服务于周边居民,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夜经济”的规划和管理,形成社区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同时,辐射带动郊区,并向乡村扩展,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夜市等,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
二、繁荣城市“夜经济”要写好“文化特色”关键词
综观全国“夜经济”排行榜前端,上海外滩、北京三里屯、成都宽窄巷子、西安大唐不夜城等能成为“夜经济”的典范,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夜经济”活动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特色鲜明、标志性强,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将地方文化融入“夜经济”,发展具有文化特色的“夜经济”项目,是做强“夜经济”的重要发力点。
一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辨识度。如南京夫子庙“金陵秦淮夜”、苏州“姑苏八点半”、成都川剧等传统文化主题夜游,令人心驰神往,成为“夜经济”的金名片。去年以来绍兴推出的“古城过大年”“古城四季”“山阴城隍庙会”等特色大型活动,重现越地遗风余韵,迅速成为爆款。
二要布局文娱新业态。近年来,文娱成为旅游业的新热词。文娱以文化娱乐活动为核心,通过融合文化、娱乐和旅游等元素,包括“音乐+旅游”“演出+旅游”“戏剧+旅游”“赛事+旅游”等具体形态,提供多样化的娱乐消遣和深层次的心流体验,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前布局文娱新赛道,建设演绎新空间,引入演绎新业态,用影音、赛事、展览等互动活动带活“夜经济”传统形态,对奠定绍兴“夜经济”的市场地位,提高消费者的向往度、参与度都有积极作用。
三是开发文体新体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这意味着“夜经济”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吃喝买”的初级消费场景,而是要把读书学习、艺术欣赏、体育健身等关系群众身心愉悦的项目囊括其中,如上海博物馆夜间“不打烊”等。通过创新文化消费模式供给侧改革,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带动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繁荣城市“夜经济”要写好“社会治理”新篇章
“夜经济”消费场所人流密集、商家集中,时刻考验着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从公共交通、停车容量、游走路线,到区域规划、治安状况、服务保障,都会影响“夜经济”的品质与发展。部分城市在发展“夜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治理环节,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消费者体验和口碑。如何既“放活”又“管好”,既有“尺度”又有“温度”,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要提升体验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合理设置动线,配套夜间标识、景观小品、休闲设施、环卫设施。植入城市智慧管理系统,在“夜经济”区域布设视频监控点位,搭载智能监控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安全监管、客流统计、信息服务等智治功能,强化夜间停车、夜间公共交通、夜间节会活动的智慧引导。
二要提升安全感。推进服务阵地前移,推动建立相关部门常态化联动执法,对经营规范、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进行动态管理,督促商户消除食品、质量、消防等安全隐患,合法合规经营。加强夜间治安巡逻、应急管理和志愿服务,提高见警率,为“夜经济”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
三要提升知晓度。加强品牌活动策划营销,对新兴消费场景、重点夜间消费活动进行包装推广,推动夜间节庆活动、夜间主题夜市、夜间文体赛事、夜间演艺展演、夜间游览活动等多种类型活动相互赋能。坚持主媒自媒联动、线上线下协同,整合国家、省、市、区官方媒体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以及主播、博主等个体资源,打造矩阵传播体系,加强全国性宣传的覆盖面,带动本地人“走出来”,周边人“聚过来”,旅游人“留下来”。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