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最醒目的关键词就是改革。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核心主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把握。
一要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底色和不竭动力,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改革中持续推进,没有持续不断的改革探索就没有今天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对发展的束缚,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释放社会活力。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积极有为、勇于开拓,直面问题和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深水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均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新境界、新局面、新思路,为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推力。
二要深刻领悟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实践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二者的矛盾就会引起生产关系变革。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随着实践的发展,国内体制机制等方面一些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深层次障碍也不断显现,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跃升形成了一定束缚,急需进行深层次变革。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就是围绕生产关系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改革创新,着力调整落后的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落后方面,解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充分激活经济发展动力,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其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观点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强调用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局部地看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全方位改革、整体性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和外交等各个领域,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从整体上谋划、系统上布局。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14个方面改革,为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的深入诠释。马克思主义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固定的观点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与时俱进,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采取的应变之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
三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作为改革攻坚中枢,负责总体设计、系统谋划,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改革精神,对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落实机制进行系统重塑,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制度体系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在改革的系统谋划中,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这一主线,不断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巩固和完善基本制度体系,不断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创新重要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运行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等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转高效的制度体系逐渐成形。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平安建设、民生保障建设、城乡医疗改革、厕所革命、污染防治等一桩桩民生小事,却是历次改革攻坚的大事、要事,这些急难愁盼问题一次次被列入改革议程,成为改革的着力点、突破点,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关键点。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