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不下去了,没有收入,没有饭吃,能不能帮忙解决?”前段时间,嵊州市一位70多岁的大爷致电绍兴市12345政务热线,哭诉了自己的困境。
根据规定,这条热线不在规定的受理范围,不能转送基层办理,也不属于纳入考核内容。好在这位接线员没有一推了之,而是建议他可以向所在乡镇申请低保,或者去当地零工市场找找机会。从几天后的回访反馈来看,结果皆大欢喜。
笔者无意表扬这位接线员,那是他们单位的事。我想说的是,一般来说,老百姓是到了万不得已,才会考虑再三、鼓起勇气、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出这串号码的,他们打这个电话并不容易。
所以,哪怕是对那位因为孩子考试失败,请求能不能再组织一次高考的父亲,也请不要取笑他的离谱、奇葩甚至愚蠢,对他来说,这个电话是他无条件的信任和最后一线希望。
这或许就是“12345”被网友戏称为“许愿热线”的原因吧。
政府不是万能的,“12345”当然也不是。它有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权力边界,无法包办一切。但作为政府连接老百姓的热线,应该善于在来电中感受百姓冷暖,体会社会情绪,把握时代脉博,善于举一反三,从个案中发现共性问题。比如那位“过不下去”的大爷,是不是当地低保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有多少类似的民生尚未真正兜底?等等。
对于那些实在不能办、办不了的事,也要耐心倾听,真诚以待,哪怕是让老百姓一吐为快、一抒块垒,或者单纯是许个愿呢。
向“12345”许愿并不可笑,这体现了百姓的信任,也是百姓的权利,更是“12345”的光荣。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吴钊谦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