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7月4日起,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乡村迹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新宅村、田家村以及驿亭镇五夫村,开展了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田野调查。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深入生活,走向田野”为主题,通过近距离观察、访谈,全方位、多角度收集、记录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信息,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当前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多样化路径。
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以“地理环境、乡村、人”为线索分别开展调研活动。新宅村组的同学们重点走访了祈山小学,通过与当地村民的口述访谈,追溯祈山小学的集体记忆,丰富了祈山小学的发展历史。田家村组的同学们则重点记录了田祈原故居、马家堰、关帝殿等历史文化遗迹的现状。在与现居村民的交流中,他们探寻了村落历史名人和历史遗迹的文化记忆,见证了几代村民的岁月流转。五夫村组的同学们深入村民生活,在五夫老街的弄堂里聆听老人讲述过往的青春岁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他们重走了虞甬运河、杭甬铁路五夫村段,在调研地理环境和交通运输对村落发展的影响的同时,感受到了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新蓝图的构想。
(“乡村迹忆”团队在新宅村祈山小学大会堂前合影)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同学们认识乡村、了解乡村的窗口,而且是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同学们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记录和宣传,既可帮乡政府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又增强文化自信,建立良好的双向交流机制。
“乡村迹忆”项目是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今年新推出的暑期社会实践品牌,由历史系副教授傅俊领衔,彭滢燕、林建博士共同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参加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们主要来自浙大城市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有21人。“组建乡村迹忆田野调查团队,是希望在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同时,以力所能及的行动践行深入地方、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傅俊老师谈到,她将持续组织、开展乡村田野调查工作,期望在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浙江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能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型再造、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贡献当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在本次田野调查中,与村民的交流最让团队成员们欣喜。“通过聆听老人记忆中的村落故事,让我感受到乡村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还存在于像傅妈妈、田主任这样,普通村民的回忆与口述之中。”学生成员赵一凡谈到,“这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关乎每个人的未来。” 学生成员朱杉妮则对田野调查的方法记忆深刻,“在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深入接触过田野调查”。正是这次活动,让朱衫妮感受了实地考察的魅力。书本上、他人言谈口中的乡村古迹与亲眼所见、调研走访的乡村不尽相同。她表示,乡村到底是什么,未来我们又可以怎么做,这些问题是需要亲自去探寻。学生成员金月认为,这次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真正了解乡村的机会。“作为在‘钢筋森林’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乡村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第一次触碰到了乡村历史的脉络。”
学生组长陆一帆更多感受到了团队内部的合作力量。我们团队各小组之间配合默契、互相信任,有人负责登记历史文化资源的信息,有人负责记录乡村现状,有人负责与村民口述访谈。大家分工明确,都乐在其中。“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很高兴能和这样一群‘傻子’‘战友’一起去寻找乡村的故事。”
(“乡村迹忆”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人文学院学术副院长、历史学系系主任仝相卿教授认为,“乡村迹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同学们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这是直接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同学们需要有这样的机会,这也是培养他们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学校、学院都给予了支持,我们的老师们也都提前布局,事先前往田野地点考察,制定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安排与计划。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怡表示,“乡村迹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充分结合专业优势,组织学生走入乡村,既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乡村,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又让青年人以文化之所长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小见大,意义深远。
鸣谢: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乡村迹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诚挚感谢《江南》杂志原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袁敏老师,上虞区史志室王炎灿老师,新宅村党支部书记陈苗根、村委委员汤佳烨,五夫村村委副主任田亚军的大力支持。
越牛新闻记者 王丽丽
文字:朱杉妮、赵一凡、金月
图片:邱善迎、金烨清
指导教师:傅俊、彭滢燕、林建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