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看戏,长大写戏
钱斌斌的戏剧启蒙源于六七岁时坐在爷爷的肩上看越剧,对于小孩子来说,花花绿绿的戏服、咿咿呀呀的唱腔很是吸引人,与别的小朋友不同的是,钱斌斌能够坐上几个小时,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完一整出戏,儿时看戏的时光也成为了一颗戏曲的种子,在日后岁月里逐渐萌芽生长。
钱斌斌
15岁被钱斌斌视为自己在戏曲道路上的转折点,对越剧情有独钟的他突然对其他剧种也开始产生了兴趣,他偶然在戏曲频道上看完了京剧《红娘》,后又断断续续看完了第五届“青京赛”,对京剧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正上初中的他还考虑过做戏曲演员,无奈年龄已经较大,家人也不支持,只得按部就班上了高中。进入高中后,钱斌斌决定为自己做一次主,他说服家人,通过艺考,最终如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专业。
本科毕业后,钱斌斌没有选择读研,而是希望能尽快投入到实践中。他把握住每一次实践机会,经老师推荐来到绍兴小百花实习时,他曾花了一整晚,完成了自己接到的第一个改编任务,这让领导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我是看着绍兴小百花的戏长大的,但写完《阿强家事》,我感觉我成为了一名‘绍百人’,这也是我第一次为绍百写戏并上演的第一折戏”。
从看着小百花的戏长大,到进入小百花工作,钱斌斌把爱好变成事业,他参与着不同剧种的剧本创作与改编,一步步积累经验,主要作品有越剧《片儿川与热干面》《绸娘》《陈雯婷越剧艺术专场》《司马相如》、绍剧《周瑜》《破·阵》、婺剧《贤令杨炯》、楚剧《杨乃武》、赣剧《铁军出征》、秦腔《还我河山》、音乐剧《秋海棠》、舞剧《愿得一人心》等。
今年5月,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年戏曲编剧研修班”在北京开班,来自全国的40位青年戏曲编剧齐聚北京,钱斌斌入选了这一期研修班,毕业10年,故地重游,他依然在为小时候的戏曲梦一步步努力。
喜欢耗在排练厅的编剧
对于编剧而言,创作出一部好作品的基础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部好作品的灵魂,则离不开编剧对于剧情和角色的深度挖掘。于钱斌斌而言,排练厅就是他挖掘剧本创作灵感的宝地。之前整理改编的楚剧《杨乃武》,就是一部他泡在排练厅里打磨出来的作品。
创作过程中,钱斌斌会先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整理资料并构思,阅读历史人物相关的正史、野史与书籍,了解了其一生的轮廓后,再选取相关人物的一个人生片段用于创作。他的创作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既保证整体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又通过一定的艺术虚构来表现人物、展现情感。
构思成型后,钱斌斌先与团队交流意见,确定大纲与分场;而后再进行剧本写作,这一步同样需要经过反复讨论与修改,“之前最多改过19版”,钱斌斌回忆道。
而到了坐排与初排环节,钱斌斌有空也一定会到场,他称自己为“喜欢耗在排练厅的编剧”,很愿意与导演、演员交流沟通,听听大家的想法,“大家为我的本子出力、出点子,也给我提提意见与建议,这样对我的提升很有帮助”。
入行10年,钱斌斌的创作理念也有了变化与成长。他从一开始更喜欢在唱词上使用深奥、漂亮的文字,到如今更关注“什么角色说什么话”,注重唱词与人物的匹配;在创作理念上,看着传统戏长大的钱斌斌,一开始更偏向于传统写法,而经过导演、老师的启发指导,他的剧本结构与情节设置都更向现代化戏曲发展。
为剧种,为剧团,为演员写戏
高三的时候,校长让大家在最后一次班会上说说自己的梦想,钱斌斌的梦想是将越剧推广到更多年轻人中,让越剧的受众越来越多。如今,戏曲式微,钱斌斌的想法也更具体了一些,“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下去,写下去,按照戏曲的规律,按照自己对戏曲的理解,尽量多写能够吸引新观众,又能让老观众依旧喜爱的戏”。
钱斌斌曾经给艺考的学生们讲中国戏曲,他试图用“现代的语言”去讲述“传统的故事”,试着让年轻人能够“先喜欢上戏曲”,后“慢慢懂得戏曲”,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几乎每个班都有两三个学生能够走进剧场去看戏,“我希望能圈进一个是一个”,同时他认为,除了把观众“圈”进来,更重要的是用好戏把观众留下来。作为编剧,钱斌斌坚持发扬戏剧需要沉下心来写好戏,不要为了流量丢了本心的精神,“写像戏的戏,排像戏的戏,演像戏的戏”。
编剧是一个不在聚光灯下甚至是一个较为“清苦”的行业,却承担着搭架子、打地基的重要职责,钱斌斌明白自己作为编剧的重要性,他十分赞同授业恩师颜全毅老师提出的“三为”,即“为剧种,为剧团,为演员写戏”,钱斌斌希望能实践这“三为”创作法则。
今年,将有几部由钱斌斌参与编剧的剧目上演,毕业10年,这是钱斌斌给自己交出的成绩单。他在戏曲中收获了快乐与幸福,结交了许多亦师亦友的伙伴,也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热爱,一步一步为推广戏曲做着自己的努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实习生 马 楠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