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推行光伏发电,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滨海新区企业流行“追光逐日”

2024-07-22 07:54

来源:

7月17日,位于滨海新区的绍兴市金纤龙纺织品有限公司779.53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运行。记者站在该公司顶楼,俯瞰整个厂区,见到一片片太阳能电池板汇成的“蓝色海洋”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能源,帮助企业减少日常用电开支。“公司4个屋顶都铺上了光伏板,铺设面积约3500平方米,现在光伏日发电量可达5000度,能满足公司80%的办公和职工生活用电需要。”该公司光伏项目负责人徐正有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项目正式并网后,遵循“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原则,发电量优先自用,多余的电力通过变电所联络线输送到公共电网发电,这既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又发挥出节能减排的显著效益,是实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清洁能源建设的多赢之举。

绍兴虹鑫激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屋顶。 记者 骆烨 摄

“该项目总投资180多万元,我们预计并网后年发电量达94万度,按照目前的电价,预计能给企业带来80多万元的收益,也就是说,预计3年公司就能回本。”徐正有说。

同样利用厂房屋顶空间进行光伏发电的,还有浙江精工国际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在建设之初,精工国际就投资约2500万元,安装了光伏一体化屋面。钢铁加工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行业,作为行业佼佼者,今年该公司还获评“零碳工厂”,成为我省建筑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耗能大户”如何蝶变为“减排标兵”,答案藏在厂房屋顶。盛夏时节,烈日当空,记者在精工国际厂区看到,工厂屋顶上铺满了光伏板。据介绍,光伏板面积近5万平方米,年发电量510万度。上有“电厂”、下有工厂的模式,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求,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电动力。

“我们每天大约自用1.5万度电,多余的电供我们一期二期厂房使用。我们的光伏发电能覆盖公司所有工厂的用电,每年将节省用电成本300多万元。”精工国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可达500万度,全年可减少标准煤使用约15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00吨。

绿色,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滨海新区积极发挥光伏新引擎作用,利用园区全域办公楼、工业厂房等大型企业布局光伏发电,持续创新“光伏+”应用场景,以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低碳经济高速发展。

眼下,在滨海新区,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全面铺开,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追光逐日”,在迎峰度夏保障能源供给的同时,实现产业降本减碳,正在快速推进建设的“光伏+”应用场景已经成为滨海新区一道壮观的绿色新能源风景。

据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滨海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客户经理张丽娜介绍,滨海新区今年前6个月光伏发电14823万度,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50%,新增并网用户70余户。

短 评

开拓屋顶上的“蓝海”

光伏发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能源供给来源。使厂房屋顶成为“发电站”,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产生了3个直观的效果:节能、降耗、创利,使企业向“零碳工厂”快速转型。

一样的电能,不一样的供电方式,“向阳光要电能”渐成滨海新区的时尚之举,此举使高能耗变成低排放,由“买电供生产”变为“自己发电用”,还能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实现“余电卖钱”。越来越多的工厂利用屋顶优势参与光伏发电,完成了从“买电”到“卖电”的转变,这是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能耗与生产的关系,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光伏发电板走上屋顶,资金投入虽大,但见效也快,一般企业安装后三四年即可回本。从长远发展来看,“光伏+”将为企业持续提供绿色赋能的动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效率,使企业走上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

光伏发电是屋顶上的“蓝海”,是现代工业制造的“新能源”,也是向“未来工厂”与“零碳工厂”晋阶的必备条件。从今年上半年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超50%的势头来看,滨海新区的工业“低碳革命”已成共识,此后必将有更多的工厂屋顶成就光伏蓝海。(禾山)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陈嘉琦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