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回望永和九年的那次雅集

2024-07-18 07:53

来源:

王羲之绝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雅集,会给后世带来那么大的轰动效应。

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少数民族用来对歌相亲的“歌圩节”,在汉文化的习俗里被称作上巳节。巳,是地支里的一个名字,对应的生肖是蛇。上巳节大率是指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冬眠的蛇虫恢复了生机,而被寒冬尘封了一季之久的人们,便在这天活动一下筋骨,走出户外,沐浴更衣、踏青赏花、祭祀土地神灵,迎接春夏盛景。

正是因为这一天有这样的时令性,王羲之、谢安等文人雅士会在这一日相约于绍兴兰亭。

东晋,这个北方战乱纷飞、士人纷纷南迁的朝代,士大夫之族盛行崇尚自然、顺乎天性、放浪形骸的时风,这种时风被后人雅称为“魏晋风度”,颇令人艳羡不已。偏居江左的士族文人家大业大,自然不必体验稼穑之苦 只需偶尔过问一下朝政,平常之时便以读书写字、弈棋抚琴、品茗斗酒、游山玩水为乐。

当然,在永和九年的那次雅集之前,在谢安隐居的上虞东山,贵为司徒的谢安常“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史称“东山雅集”。这可视为之后兰亭雅集的一次排练或预演。

这场集会的东道主是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书圣”王羲之,参加集会的有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等,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齐了。主要巨头除了王羲之,还有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名士。

在曾经那个车马和邮件很慢的年代,要邀约天南地北的一众闲云野鹤一般的文人,在上巳节相聚会稽山阴之兰亭,也绝非易事。

修禊活动的地点兰亭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种兰于此,汉代始建驿亭而得名。42人列坐于蜿蜒山间的溪流两侧,旁有小厮递茶倒水,服务伺候。赏景闲聊之间,盛满绍兴美酒的青瓷酒觞漂浮于清浅溪流中,酒觞停栖在谁的面前,谁就必须吟诗作赋,诗才不足者罚酒以代。

这游戏甚是文雅也颇能取乐,古人也端的会玩。

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这样的郊游雅聚之乐转眼半天过去了。当红日架在西边兰渚山梁,曲水之畔的森森竹木有了暮色之气,列坐于曲水两旁的文人雅士早已脸色酡红、醉意酽然了。检阅这一天的收获,得诗37首。其中王羲之、谢安、孙绰等11人分别作四言、五言诗各一,计22首;郗昙、华茂、徐王丰之等15人各作五言诗一首,计15首;谢瑰、王献之等16人诗不成,各罚酒三杯。

当晚,余兴未尽的王羲之又畅饮了几杯酒,待到酒性催发文思喷发之际,铺开藤纸,饱蘸浓墨,逸兴横飞,笔走龙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一篇324个字的《兰亭集序》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写毕再读,除修改了7处用字,无甚改动。大功告成,酒劲上头,倒头便睡。

次日晨起,走进书房,再读昨晚酒后之作,甚是惊诧:哇塞,这文采,这书韵,如有神助,岂是平日所能企及的。因见有涂改之处,想重新誊录清楚。然而尝试书写了几稿,哪有昨晚所写的激情飞扬的神采,只能长叹作罢,将这初稿作为付印的范本。

称《兰亭集序》为千秋第一美文并不为过。区区324字蕴含叙事、写景、抒情、感怀多层内容,描写山水竹木、丽日和风、清流激湍、少长咸集各种对象,抒发观照宇宙、融通古今、天人合一、悲喜交欣的万千情怀。仅因此文而造就的成语典故,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曲水流觞、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世殊事异……

称《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书法”史所公认。不必说唐代诸多书法大家以临摹此书为目标、唐太宗皇帝以此陪葬为夙愿,也不必说历代书家以临习此书为登堂之基础、以写好此书为毕生追求,单就当今众多持毛笔练过书法的书法爱好者而论,有谁敢说“我没临过《兰亭序》就忝列书法家行列”的?《兰亭集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地位是天经地义的,别的不论,全文21个“之”字就有21种不同的变化,这已经是令人难以参透的书法迷踪,也是中国书法同字不同书的规则典范。

称《兰亭集序》为中国思想史的鸿篇巨制也非阿谀之词。作者信奉和追随的是中国道家哲学,自然通篇阐发和闪烁的是道家哲学的光芒。从天地自然之美给内心带来的“欣遇”之情写起,因“欣于所遇”生发内心的“有待”之想,然后在浩瀚的宇宙和瞬息万变的时间面前,这些都只是“暂得于己”的一时之感,及其“所之既倦”和“情随事迁”之后,就会发现“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而就自然会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情。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而作者此时已然超脱于看透生死的境界,因而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感叹,感悟到天地大同、古今相通的宏观宇宙观。

大树下面不长草。这篇雄冠古今的美文佳作序言,盖住了众多诗作的光芒,连王羲之自己的两首即兴之作也鲜为人知了,这恐怕是当初谢安提议合编诗集所没有想到的结果。所以,集序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而当年编的那本诗集难寻踪迹。

沧海桑田,此消彼长,自有其内在的因果和规律。就像我们再也难以寻找到当年的那本诗集,也不知历朝历代出现过多少《兰亭雅集诗》的版本。好在历史虽然消亡,但总会留下诸多的痕迹。

王羲之当年亲自主编的《兰亭诗集》后人难以寻迹,大唐盛世对王羲之如此膜拜,想必也一定重印过这本诗集,只是如今也查不到佐证。今人能见到的《兰亭诗集》是宋代桑世昌所编的《兰亭考》,《越州掇英总集》里收录的兰亭诗并序以及《嘉泰会稽志》卷二十“古诗文部”中收录的37首全诗。当然这以后,这些诗作便散见于各种古诗文录。古人在传抄辑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而使各种版本略有差异,对今人来说,还是有必要进行考证推敲,尽量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因《兰亭集序》的盛名,“兰亭雅集”也不仅是一次诗酒雅会,而成为一个特定的美术题材和文化现象,“兰亭雅集图”和“竹林七贤图”是中国美术史上最著名的两大雅集主题。据宋以后画史所传,李公鳞、赵孟頫,明代的钱穀、唐寅、文征明,清代的王翚、八大山人、任伯年,直至现代的傅抱石等,都将兰亭雅集作为自己描摹的对象,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美术名作。

回望永和九年的那次雅集,还是那么的令人神往。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