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6日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广州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近日全面启用,实现了市内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不必重复进行检验检查。
近年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搭建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对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信息平台预存、系统推送、调阅提醒、共享互认和监督管理。
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介绍,患者就诊时,互认平台会通过医生工作站自动提醒医生有可互认项目,可供调阅查看。当次诊疗过程,医生开具检验检查项目符合互认要求的,系统会进行重复检验检查提醒,提升互认工作的便捷性、有效性。
目前,广州已有287家医疗机构接入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其中广州市内的省部属、市属大型三级医院全部接入,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同时,该平台与广东省内其他地市接入省级互认平台的医疗机构也实现互认共享。
此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疑惑,公立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何时能够实现全国互认?
据悉,国家卫健委、医保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同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但是,目前患者想要公立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全国互认还有难度。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认为,不同的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是应当实现互认的。当然,结果互认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
上述互认管理办法中,也明确了“不能认”的几种情况,包括因病情变化,检查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疾病诊断不符,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检查检验结果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快的;患者处于急诊、急救等紧急状态下的;涉及司法、伤残及病退等鉴定的;等等。
王岳认为,检查结果的互认确实存在客观难度,医疗机构的检查中,尤其是影像学检查,所使用的设备、拍摄人员的水平、拍摄的方法角度都构成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检查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检查结果的互认在现实层面存在困难,这阻碍了结果互认的达成。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也存在法律责任上的担忧。例如,一旦根据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做出了诊断,后续出现了误诊,那到底是谁的责任?因此,这成为很多医疗机构的顾虑与担忧。
王岳表示,从技术手段来讲,如果可以把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联网将是非常好的方法。实际上,很早以前就有学者建议全国的医疗机构应该有一套共用的信息系统,可以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也便于监管。但从现实层面上讲,如今每一家医疗机构都是一个“信息孤岛”,信息是很难分享的。如果想要做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又能兼顾不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目前还需要医生个人对检查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就像影像学片子拍得好不好,普通百姓看不懂,而是要由骨科医生或神经外科医生来判断。
(内容来源:新华社、极目新闻等)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