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羲之与金庭桃形李

2024-07-17 10:55

来源:

每当临习王羲之《十七帖》“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时,我总是好奇王羲之在哪里种植这些水果。虽然在外工作多年,但因是嵊州人,我年年都能品尝到金庭的桃形李。桃形李个大、味美、核小,青里透紫的外表十分诱人,但是从来没有把王羲之与桃形李联系在一起。

前不久,我有幸成为绍兴市驻金庭镇华堂村的文化特派员,6月19日第一次去金庭镇报到,当地工作人员带我考察了华堂村的文化礼堂、古迹遗存,重点是王羲之的金庭观。午饭后到灵鹅村石鼓寺附近的山上考察桃形李园,此时,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当年王羲之在金庭瀑布山下选种植李的情形,于是便有了探究桃形李前世今生的冲动。当我查看百度百科对嵊州桃形李的介绍时,感觉缺少对桃形李历史演变的叙述,这样不利于对桃形李的宣传和介绍。于是,我决定对王羲之与桃形李的缘分作深入的研究。这不仅是因为金庭镇果农把桃形李的品牌注册为“羲之牌”,更重要的是为了挖掘桃形李的历史渊源。

王羲之《十七帖》之《青李帖》。

“李”字探源意蕴深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甲骨文、金文等字体,是典型的表意文字,文字符号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对文字本身的解读,有利于了解先民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等文化信息。

从字源学分析,“李”字最早出现在1975年2月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1号西周铜器窖藏(西周中期)出土的五祀卫鼎(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中“李”字尚疑“季”字之误。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大量与“李”相关的文句,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李”、《诗经·召南·何彼禯矣》“李下瓜田”、《诗经·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诗经·召南·何彼禯矣》“华如桃李”等。这里的“李”,指的是一种落叶乔木,即春天开白色花,熟时黄色或紫红色,果实可食,果味酸甜的李树。从现代分类学的角度讲,李归入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李属。“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李”指的是“李花”,而“丘中有李”指的是“李子”或“李园”。此时还出现了成语,如“李下瓜田”,本指李树下,引申为“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云:“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以“李代桃僵”比喻“兄弟休戚与共的情谊”。孙膑曾用“李代桃僵”之计战胜魏军。

综合上述,“李”字早在西周时就出现,李树的栽培可能更早。

从字形上看,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李”字大约有五种不同的字形:

从现有的资料看,篆书之“李”出自五祀卫鼎,而“李”字疑为“季”字之误,但是从众多的篆书字形看,“李”字由“木”和“子”构成,这种构字法后来被许慎采用。《说文解字·木部》云:“李,果也。从木,子声。”本义为果名,即李子。

李,在战国简帛书文字的书写中,从来、子声,“来”在楚系文字中与“麦”相同,而“麦”与“木”都是植物,属于同类,两者可通。但是,不管是“木”字头还是“来”字头,字底都是“子”字,可能与李树多子有关。宋罗愿《尔雅翼》云:“李,木之多子者。”也可能与“果味酸甜,为大多数孕妇所喜食”有关。因为在古代社会,人口增长是重中之重的事,当一个女子喜食酸甜的李子时,意味着怀孕了,新的生命即将诞生。《汉字源流字典》云:“名称中又有‘子’字,人们理解为儿子,故又称为‘嘉庆子’。”韦述《两京记》云:“东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都之美,故称嘉庆李。”虽然“嘉庆李”实指东都嘉庆坊的李树,但“嘉庆”一词有“喜庆”之意,故世人多以“嘉庆子”称呼李子。唐白居易、宋洪迈,均有咏嘉庆子诗。又《通俗编》云:“嘉庆子虽即是李,而种类与凡李殊,今人概以为李脯之号,虚誉之耳。”《汉字源流字典》云:“字形上又可分解为‘十、八、子’,人们视为是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象征,是人们常见的祥瑞果实。”

另外,“李”与“理”通借,《管子·法法》云:“皋陶为李”,这里的“李”指“狱官”。由于“李”字来源于李树,李树有多“子”的现象,理解为“儿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超越突破后,古代中国形成了以血缘为终极关怀的伦理社会,“李”字也有了“脉络”的含义,而“理”的原初意义指玉之“纹理”。在这个意义上讲,两者是相通的。

春秋战国时已有以“李”作为姓氏,如春秋时的大哲学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因李与桃是常见的植物,且两者同时,都是夏日的佳果,古人常以桃、李为题歌颂。西汉司马迁著《史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比喻,夸赞李广为人真诚的美德。三国曹丕有“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的诗句,晋陶渊明有“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诗句。

而古之识李者,莫过于晋之王戎。《晋书·王戎传》载:“戎曰:‘树在道旁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世说新语》亦云:“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的小气和滑稽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一种典型的魏晋风度形象。

剡地栽李历史久

李在越地种植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战国时已广为栽培。据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记载:“女阳亭者,句践入官于吴,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于李乡。勾践胜吴,更名女阳,更就李为语儿乡。”

金庭桃形李熟了。 记者 张亮宗 摄

南朝时,李是会稽山地主栽果树种类之一;到宋代栽培则更普遍。嘉泰《会稽志》卷十七“桃”条记载:“今镜湖之西如花泾、容山诸处弥望,连岗接岭皆桃李,略无杂木。方春时,花盛发,如锦绣裹山谷,照水如云霞,恍然异境。邦人踏青时,竞出皆走东湖。故有不知者。”说明北宋、南宋之时的会稽境内,桃李相连,一望无际;方春之时,桃花李花竞相开放,“锦绣裹山谷,照水如云霞,恍然异境”,似“桃源”之景。如此胜景,在林概《剡中野思》诗中也有描绘,诗云:“密树芳秾碧草齐,春华微度绿阴低。溪连嵊水兴何尽,路接仙源人自迷。落絮有情风上下,好花无语日东西。故园桃李经年别,一望归心绕翠蹊。”

嘉泰《会稽志》接着记载:“李,《释木》云:休,无实李。言李有美荫可休,则无实可食,故道旁之李所以不食者,苦也。郭璞云:休,无实李,一名赵李。痤,接虑李,今之麦李。驳,赤李,其子赤也。《西京杂记》曰:汉武上林苑有朱李、黄李、紫李、绿李、青李、绮李、青房李、车下李、颜回李、合枝李、羌李、燕李、猴李。《邺中记》曰:华林园有春李,冬华春熟。《广志》有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然则李之属,其品为多。会稽有蜡李、麦熟李、迎瓜李、皱李、白淡李、紫末李,五夫有风山李、蜡瓜李,诸暨有井亭李,余姚有粉翠李、茄李(其实类茄,七夕后始熟)。”此条主要介绍越地李的各种品种,品种之多,使人耳目一新。

宋张滉修纂宝庆《会稽续志》云:“李,越中固多,唯剡溪者颇见称。”很明显,此条记载是对嘉泰《会稽志》的补充。如果把这两条合起来看,可以看出,会稽桃李栽培之广泛,世上无双,而又以剡溪两岸栽培的面积为最大。接着还叙述了流传于越地的一个故事,宝庆《会稽续志》云:“唐李绅游剡龙宫精舍,昼寝,有老僧见一黑蛇,上刹前李树,食其子,复望东序而去,入绅怀中。僧曰:‘公睡中有所睹否?’李曰:‘梦中登李树,食李甚美,似有一僧相逼,乃寤。’僧知非常,延遇甚谨。”

《剡录》卷五有李绅的《龙宫寺碑》(此碑记也出现在北宋孔延之编《会稽掇英总集》中),《剡录》卷七有“龙藏寺有唐李绅书堂,旧有李绅画像”的记载。而嘉泰《会稽志》卷八“龙藏寺”条载:“龙藏寺在县北四十五里。梁天监二年建,号龙宫院。会昌废。咸通十四年重建。浙东观察使李绅少年寓此肄业,有绅所为碑存。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可见,龙藏寺(今嵊州三界茶厂内,遗址已不存,只有少量建筑构件)就是龙宫院,或龙宫寺,龙宫精舍就在龙藏寺内。由此可以推定,李绅化蛇食李的故事发生在嵊州。

这个故事在《剡录》卷十“李”条也有记载。同时,《剡录》卷十还节录了“林概《剡郊野思》诗:‘故园桃李经年别,一望归心绕翠蹊。’”并认为“越桃李品最繁,剡亦多佳种。翠李、胭脂桃最高”。这里的“剡亦多佳种”,可能与王羲之喜植果树有关。

书圣与李渊源长

王羲之在《十七帖》中记载了收集良种青李子、植李的故事,王羲之在与友人的信中说:“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此事在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中也有记载。

清代包世臣对此帖有详尽的考证,包世臣云:“上‘此’,此来禽四果,下‘此’,此会稽胡桃,即抚所致者。故云彼以明之。前列果名,乃索其子,定是一帖。前人谓此帖为与桓宣武(桓温)者。宣武以永和三年灭蜀,右军以十一年去官。帖云‘今在田里’,是去官后语。宣武未再至蜀,何能与桓宣武邪?”从此帖两称“足下”“远及”可以看出,当是给周抚的信而非桓温。“今在田里”应指升平初年,闲居会稽之时,即隐居今金庭镇华堂村之时,以种植果蔬为乐。

《剡录》卷十“林檎”条亦记有此事。《剡录》云:“《山居赋》曰:‘枇杷林檎,带谷映渚。’青李来禽,出羲之帖。梅圣俞诗:‘右军好佳果,墨帖求林檎。’”由于桃、李、樱桃等是嵊州等地常见的果树,所以王羲之也喜欢栽种。但王羲之清楚要种出好的果子,必须有良种,于是,他写信给朋友,求取良种。

虽然经历近两千年的变迁,但王羲之这种求取良种的观念仍在王氏后裔中传承。1959年,华堂村果农引进红心李接穗嫁接了1000多株苗,结果后发现其中50多株李树所结的果实外形似桃、成熟晚,品质明显优于红心李,遂起名“桃形李”,并逐渐在金庭镇扩大种植。

可见,王羲之的这种选种思想一直在王氏后裔中传承,这是一种改良自然物种的思想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传承。虽然今日之金庭桃形李,已非王羲之当年的青李,但是,品尝金庭桃形李,不但使我们感受到王羲之在农事上培优育优的思想,更使我们感受到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创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张东华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